近日,《人民日报》刊发《夜访听民声 上门办实事》一文,对广东省珠海市通过“夜访”,畅通小区外卖配送“最后一百米”的实践做法进行了报道:干部下班后,利用晚上空闲时间,深入基层一线,在不影响群众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倾听诉求、解决难题。这一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干部要转变思想,变被动为主动,变群众“找上门”为干部“上门找”,确保群众的“心上事”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基层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检验干部作风能力的“试金石”。干部作风的好与坏既见于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也见于解决群众“枝叶小事”的具体实践中。党员干部如果对群众的小事不上心、不用心,久而久之,这些小事就会成为群众的“心结”。若不及时解开,便会积怨成疾、积久成患,成为伤害干群关系的利器。只有敞开“心门”,主动走进群众家门,真实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盼所急,才能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揆诸当下,少数干部在机关工作久了,便养成了“衙门习气”“官僚作风”,习惯了“键对键”上传下达,却不习惯“面对面”为民服务,甚至以“纸面落实”“会议落实”敷衍塞责。2025年7月,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纪委监委通报了两起典型案例,其中,该县住房保障中心一名副主任在担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时,仅以会议部署耕地“撂荒”问题,未实地督导,致617.88亩高标准农田荒废。这起案例暴露出部分干部作风漂浮、担当缺失问题,也警示我们推动干部转作风、强担当、办实事需久久为功。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从群众“找上门”到干部“上门找”,是思想之变、态度之变,更是能力之变、作风之变。干部走下去体现的是作风与形象,传递的是温情与尊重,只有干部走下去,沉下去,融进去,才能在走、访、问中发现问题,才能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作风实不实,关键看行动。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拖”不是办法,“等”亦不是良策,党员干部必须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主动谋划、奋力攻坚,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变“坐等群众上门”为“干部上门问需”,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防范”,通过走访入户、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吃透民情,切切实实把群众的事办好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