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让基层告别“踮脚竞赛”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8-22 11:20 作者:姜凡

治理效能的提升,往往就藏在“坐下”之后的从容里。当基层干部不再为“留痕”而奔忙,便能专注“留心”;不再为“迎检”而焦虑,便能专注“迎需”

在剧场里,若是前排有人站起来,后排就会跟着踮脚,原本坐着都能看清,最终演变成人人站到凳子上,费力却无益。基层治理中,也有这样一幕:看到别人开会布置,便担心自己态度不够;看到别人台账成册,便唯恐准备不足;看到别人层层加码,便跟着步步加高。于是,文件越印越厚、会议越开越长、迎检资料越做越精美,干部忙得像陀螺,群众却难得实惠。这种“别人站、我也站”的心理,正是困扰基层减负工作的“剧场效应”。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亟需破除这种非理性的集体内耗,让干部从“踮脚竞赛”中解脱出来,回归服务群众的初心本位。

“剧场效应”的发生,是一种“集体保险”心理的自然外化:在责任边界模糊、评价标准多元、问责压力传导不均的情境里,个体往往以多做一点对冲未知风险,用跟着大家替代独自承担。当这种心理在科层体系中层层放大,“加码”便从偶发动作演变为默认选项,最终形成人人受累却无人受益的内卷格局。其根子在于制度供给与治理需求之间出现了缝隙:规则不够透明、节奏难以预期、考核过度倚重可见痕迹,导致基层在不确定中被迫用过度准备换取安全感。

破解之道,在于把不确定变成可预期。制度的价值,不仅在于发布禁令,更在于提供稳定预期。当年度发文只减不增、会议计划刚性约束、督查检查严格管控,基层干部便无需凭猜测行事,也无需靠“加凳子”自保。规则一旦透明,注意力便会从“如何不被问责”转向“怎样更好服务”,治理重心随之回到群众需求。

制度之外,还需校准指挥棒。考核评价是基层治理的隐形杠杆,指挥棒指向哪里,资源和力量就流向哪里。若仍以材料厚度度量担当、以展板数量衡量态度,“剧场”便难以真正降温。只有把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置于核心位置,把现场办公、随机走访作为常态方式,才能让“做没做”让位于“做成什么”。评价维度之变,实质是政绩观之变:从“向上交卷”转向“向下答卷”,从“自我证明”转向“群众认可”。当指挥棒指向实绩,基层自然会把时间还给群众,把脚步迈向现场。

减负不是减担当,其本质是腾挪形式虚耗的空间,让担当更加精准有效。文件少了,腾出的精力可以深入田间地头;会议短了,留下的时间可以倾听群众诉求;督查合并了,节省的脚步可以跑向项目一线。关键在于,把责任压实到该压实的层级,把资源下沉到最需要的地方,让“层层负责”真正替代“层层加码”。当基层干部不再为“留痕”而奔忙,便能专注“留心”;不再为“迎检”而焦虑,便能专注“迎需”。治理效能的提升,往往就藏在“坐下”之后的从容里。

让所有人坐回原位,还需要耐心与合力。长期形成的惯性,不会随着一纸文件瞬间停止,破解“剧场效应”,既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也需要环境的柔性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一级做给一级看;部门之间提前沟通、能合则合,减少“多头指挥”;对基层探索中的失误,多包容、多指导,少随意问责、少无谓折腾,让“试错”成为“试对”的起点。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才能把“站着”的焦虑转化为“坐下”的动力。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