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指出要提升文件质量,坚持“短实新”文风,并对文件篇幅作出明确规范,剑指文件冗长繁杂、内容空洞等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地方存在文件“长而空”的现象,动辄洋洋洒洒数千言,堆砌辞藻、罗列数据,看似内容丰富,实则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有的在阐述形势背景、重要意义时长篇大论,却对具体贯彻落实措施一笔带过;有的只是简单照搬照抄上位文件,没有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这样的文件不仅耗费人力、物力和精力,还让基层干部在阅读和执行时,难以抓住重点,降低工作效率。
究其原因,政绩观偏差是重要因素。部分领导干部认为文件越长、越全面,越能体现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自身的工作水平,将文件篇幅等同于工作分量,在发文时追求“大而全”,却忽视了文件的实际效用。文风不实也是根源之一。一些文件起草者缺乏深入调研,不了解实际情况,为了完成任务,只能东拼西凑、堆砌文字,导致文件内容空洞无物。
摒弃形式主义,提升文件质量,需要领导干部树立“文件姓实”的导向,深刻认识到文件的价值在于推动工作落实,而非追求形式上的好看。要把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从工作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文件,做到有的放矢。文件起草前,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使文件内容真正接天线、沾泥土、带露珠。同时,要严格落实文件篇幅要求,坚持“短实新”文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着重提出具体的贯彻落实办法,摒弃空洞的套话、废话,让文件变得短小精悍、干货满满、通俗易懂。如此,才能提升基层执行效能,确保理解不走偏、贯彻不打折、创新不走样、推广不变形,让文件精神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