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走进村民家“蹭饭”走红网络。他的视频凭借质朴与真实引发广泛共鸣,董桂林本人因此被网友称为“蹭饭书记”。然而,热度上来之后,模仿者蜂拥而至,各类“蹭饭秀”却渐渐变了形、走了样,让人不由得感慨,模仿“蹭饭”切莫走偏。
在模仿“蹭饭书记”的视频里,有人是“硬蹭”,大热天里,饭点已过,硬让村民重新开炉灶,生火炒菜。一桌丰盛的菜品摆上桌,看似热闹,实则扰民添乱。有人是“装蹭”,比如有的主播背着手站在村民院子里,摄影师跟拍,助理跟随,准备就绪就开始表演——“老乡,家里做啥好吃的?我来蹭口饭”。这种表演,更像是“视察”而非交流,不仅失去真实,还令群众心生隔阂。还有人“乱蹭”,甚至打出“挑战0元在农村蹭饭”的噱头,编排情节反转,将村民的善良当作剧情,消费淳朴与真情。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基层干部也加入其中,把农村当“取景地”,把村民当“群演”,这种做法,镜头前热闹非凡,镜头后却让村民暗自摇头,不仅打扰了村民的正常生活,更损害干部应有的责任担当。
董桂林“蹭饭”收获满屏点赞,关键在于一个“真”字。他所蹭的饭,多是孤寡老人的家常饭,既陪伴唠嗑,也温声问候。镜头中没有摆拍痕迹,只有与老人自然而然的交流和真情流露的互动。这种真诚与朴实,让人感受到温情与善意。群众点赞的,并非“蹭饭”本身,而是干部能放下架子,带着尊重走进百姓家,与群众同坐炕头、共叙家常,成为“自家人”。
我们当然欢迎干部走进农村吃农家饭,但模仿“蹭饭”不能走偏。吃农家饭的真正目的,是干部和村民坐在一条板凳上,听群众掏心窝子说难处;干部真正要追求的,不是点赞数,而是老乡们实实在在的笑脸。
基层工作的根基,从来不在镜头里,而是在脚踏实地的入户走访中,在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中。不只是“蹭饭”,干部的精力应放在为农民服务的方方面面上。比如,帮助农村修好路、引来水,发展联农带农产业,落实低保、医保等政策,确保群众该享的实惠一分不少地落进村民口袋里。对群众来说,只要干部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办好,就会被他们记挂在心里。干群关系融洽了,干部干事创业的路自然也就走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