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莫让“蹭饭”变味道

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8 12:24 作者:李星宇

近期,河南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的“蹭饭”视频火了。他每到饭点便提着小碗走进村里孤寡老人的家门,带着鸡蛋鸭蛋当作“饭票”,只求一碗清汤面。饭桌上,他倾听老人诉说烦恼,记下对村子的建议,网友亲切称他“蹭饭书记”。然而,流量时代的聚光灯下,其他一些驻村书记、村干部也跃跃欲试,将“蹭饭”异化为博取眼球的表演。他们带着摄影团队走家串户,摆拍“自带碗筷”的虚假场景,碗里的饭菜尚未动筷便忙着切换角度拍摄,甚至为了镜头效果要求村民配合说台词。更有甚者,把老人家中本就不多的存粮当作拍摄道具,事后却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片狼藉。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作为与作秀,一眼便知。这种打着“亲民”幌子的作秀行为,不仅消耗了群众的信任,更让“蹭饭”这个充满温情的举动沦为形式主义的工具。

反观董桂林为什么会火?因为他的蹭饭视频“味道”很足。他蹭饭,蹭不是目的、饭也不是目的,通过蹭饭拉近干群关系,带动村子发展才是目的,他在饭桌言谈中了解村民过得怎么样,有没有缺衣少食,身体硬不硬朗,对村里有什么建议和意见。董桂林的“蹭饭”是对驻村工作的“量体裁衣”,是源于范庄村孤寡老人多的现实痛点。每个村的村情不一样,村里的人群分布不一样,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基层干部不去找适合自己村子的“蹭饭”方式,反倒一味抄别人的作业。这种只抄“答案”不问“解题思路”的作秀,把民心工程变成田间“T台秀”,不仅扰乱了村民的正常生活,寒了民心,更偏离了基层工作的初衷,让这份本应纯粹的善意蒙上了功利的尘埃。真正的驻村工作,需要的是像董桂林那样沉下身子、放下架子,用真心换真情,在柴米油盐的日常中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而不是在镜头前上演一场场精心编排的“亲民戏码”。

董桂林“蹭饭”的本质,是打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阂,建立实实在在的行动和真诚的沟通。当“蹭饭”变成一种刻意的表演,当镜头取代了真心,当摆拍取代了实干,这种行为就已经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那些作秀的干部,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些流量,但最终只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深入群众。为了让“蹭饭”回归初心,干部要真正摒弃浮躁心态,把群众当亲人,把村里事当自家事,在日常工作中多一些“素颜出镜”,少一些“浓妆艳抹”,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共饮一壶热茶中,了解村民生活习惯,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不打扰正常作息,不增加群众负担,“蹭饭”后主动搭把手扫个地、劈捆柴。唯有如此,“蹭饭”才能成为干群连心的纽带。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