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凯/绘
近日,一些地方政府公文抄袭事件接连曝光,引发关注热议。一纸公文,上承决策部署,下接民生关切,是政策落地、服务群众的严肃载体。然而,部分党员干部热衷于“找模板、换地名”,把公文搞成“流水线产品”;个别地方对文件互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不良风气滋生。这种“裁缝式”写作,根本上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导致公文内容严重脱离本地实际,政府公信在复制粘贴中消弭受损。
刹住拿来主义歪风,必须动真格、出实招。树牢“文风就是作风”理念,扎紧制度的笼子,建立健全从撰稿、审核到签发的全链条责任机制,把抄袭拼凑的“水分”挤出去,出问题严肃追责,让抄袭者无处遁形、付出代价。扭住考核“牛鼻子”,破除“材料至上”的误区,考核评价多看问题解决度、群众满意度,少看材料厚度。推动党员干部沉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摸实情、找办法,用脚底板丈量实情、用心琢磨对策,写出有血有肉、管用好用的公文,从根本上破解“闭门造车、无话可写”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