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各项工作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的顽瘴痼疾束缚住手脚。”
字字划重点,条条直击要害,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剑指形式主义。
每天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准备会议材料;本职工作只有靠“五加二”“白加黑”来完成;一个人一天接待了四五批检查组,成了迎检专业户……这些基层干部的吐槽,折射出形式主义这个顽疾对治理效能的严重消耗。
此次印发的《若干规定》,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聚焦基层反映的痛点难点,注重细化实化措施要求。比如,针对文山会海,规定给出了具体到字数和时间的要求。文件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一般不超过5000字。开短会、讲短话,主要负责同志讲话不超过1小时。这样明确的要求,就是要划出鲜明的红线,让减负落到实处。
经过这些年的整治,基层减负成效不断显现,许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表现明显的形式主义得到遏制,但带着美颜滤镜的隐形变异问题,却逐渐显露。
部分地区看似没了文山会海,实则红头文件少了,白头工作提示却多了;会议数量少了,大会套小会现象多了。一些基层干部,一天到晚对着电脑填表格、堆材料、造概念,“编织”“粘贴”材料占用过多时间,个别基层干部被带歪,信奉“成绩不是干出来的,全看怎么造出来”,本应当好老百姓的服务员,结果却沦为造材料的“缝纫工”。有的地方,明明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工作,却要做几十页的PPT来呈现,甚至对字号、行距等都有精确要求。
这些屏幕上的形式主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可谓危害不小。把程序繁琐等同于工作细致,用材料过关代替工作过硬,精致的务虚实则是带着美颜滤镜的形式主义,消耗干部大量时间精力,甚至会让人因忙碌产生虚假的充实感,久而久之问题被隐藏得越来越深。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松绑减负是一场持久战,杜绝回潮反弹,除了扒掉形式主义的“新马甲”,更要构建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校准评价工作的指挥棒。
《若干规定》明确要求,不把是否开会发文、拍照留痕、制作学习笔记等作为评判工作优劣的标准,不得工作刚部署就安排督查检查考核;不得按月度、季度频繁搞排名通报;不得将点赞量、网络投票数、转发量、学习时长等作为考评依据,非必要不得强制要求下级和基层单位通过政务应用程序上传工作照片、视频和轨迹……一项项要求对症下药、靶向施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基层是各项工作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的顽瘴痼疾束缚住手脚。严格对照《若干规定》查摆整改落实,直面问题,逐个击破,基层摆脱了“形式”的束缚,将有更多精力干好实事、干出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