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三人赴基层调研,一个调研点陪同人员近十人……从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通报的案例看,仍有个别干部搞假调研,调研变“调演”现象尚未禁绝。
那些假调研,不是为了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而是做样子、搞“花架子”,往往调研路线、对象、场景都是被“精心安排”的。一些领导干部下乡,安于听安排、走过场,甚至只“调”不“研”。一些基层单位只愿让上级看“盆景”、听汇报,相信“干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演得好”。
这类假调研对调研双方都是“负担”。一些带着真问题下去的调研者,在“套路化”的安排、“流水线式”的行程、“提前预制”的表述中,得到些“不痛不痒”的答案,白白损耗精力与时间。基层干部在这些“套路化”的调研中,被迫沦为“演员”与“资料员”,时间精力被虚耗在“演戏”与“材料”中,群众的急难愁盼根本无法解决。
假调研之所以存在,根子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祟。有些干部对调研的根本目的认识模糊,将调研视为“完成规定动作”。个别基层干部对暴露真问题心存顾忌,生怕调研触及矛盾影响政绩,主动回避“痛点”,精心编织“盆景”,迎合上级喜好。
调研是决策的基石,一旦失真,可能导致政策脱离实际、资源错配、问题积重难返,最终损害群众利益与政府公信力。
坚决破除假调研的歪风邪气,要大力倡导“四不两直”式调研,直达现场,沉到一线,听真话察实情。基层要少些“精心安排”,将上级调研视为解决问题的渠道,允许表扬和批评的声音同时存在,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尤为关键的是,调研必须带着问题下去,找到答案回来,形成“发现—解决—反馈”的闭环机制,使调研成为推动工作的有效手段,而非空耗资源的表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领导干部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双脚沾满泥土、思想贴近群众、目光聚焦问题。调研回归“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的本意,方能发现真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真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