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个趣梗:86年版《西游记》中,九头虫对奔波儿灞发出指令:“你去把唐僧师徒除掉!”奔波儿灞脑瓜子懵懵的,下意识发出一句:“我?”
这个场景,或可用来形象比喻一个基层现象——“小马拉大车”。
为解决“小马拉大车”这一基层减负难题,自2024年2月以来,在先行试点基础上,全国3.8万个乡镇(街道)全面开展履职事项清单工作。据报道,截至2025年6月底,清单已全部编制完成。
治理“小马拉大车”为什么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随着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任务逐渐加重、标准不断提高,与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的乡镇街道,成为承接落实各级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受人员少、顾虑多,身处机关、忙于案牍等因素影响,加之权责边界模糊,一些本该职能部门承担的职责,以属地之名,层层传递、下压,致使乡镇街道成了“筐”,啥任务与考核都往里装。基层干部化身“表哥”“表姐”,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负重难行。
如何治理“小马拉大车”?
关键一招就是编制履职事项清单。简单来说,就是明确乡镇街道的职责范围到底是哪些,厘清“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随意摊派任务、向基层随意甩锅,再也要不得,避免县乡重叠交叉、推诿扯皮,切实把“应减之负”减下去。
截至6月底,各地形成的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平均340项,其中,基本履职事项117项、配合履职事项99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124项,可谓成效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各级做了大量删繁就简、“责归原主”的工作。比如,清理“滥挂牌”,不能不顾及基层实际,就往基层干部头上套紧箍,该摘的牌子必须摘掉。一些没有实质意义的信息报送、创建示范、评比考核等该取消就要取消。
灯不拨不亮、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事不论不平,省市县乡四级同志坐在一起反复推敲,精心编制履职事项清单,是对基层工作事项认识再深化、责任再明确的重大改革,千锤百炼的乡镇履职清单最终出台,得益于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
从原来的上千项,到如今的数百项,终于厘清了基层职责边界,便于基层干部明明白白履职、清清爽爽工作,种好“责任田”,干好“分内事”。
履职事项清单作为基层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是一种以文件形式确立下来的长效机制,这是针对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特点拿出的治本之策,必须加大制度执行力度。无论是职能部门,还是乡镇街道的领导干部,都要强化政治意识,发挥表率作用,在“主业”上发力,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常抓不懈。
理顺县乡权责关系,确保权责明晰、权责一致,就是为形成良好局面奠定稳固基础。我们期待履职事项清单在基层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在抓落实、促发展、创实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