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老百姓的感受在哪方面最强烈,大家一定不要忽视了。‘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定不要忽视“老百姓的感受”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04 11:40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老百姓的感受在哪方面最强烈,大家一定不要忽视了。‘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朴实坚定的话语,饱含总书记以百姓心为心的人民情怀,既是对基层干部心系群众的深切期许,更为基层工作扎根泥土、贴近民心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老百姓的感受,往往体现在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安危冷暖等具体的民生细节里。诸如村口的道路是否畅通、孩子上学近不近、老人看病方便不方便等,看似琐碎,却关系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2020年11月,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只要是人民群众欢迎、咧嘴笑的事,再难也要干到底;只要是人民群众不高兴、撇嘴的事,就坚决不要干!”这些饱含深情的论述发人深思,反复告诫我们:老百姓的感受是对政策服务和日常工作最真切的评价和检验,衡量着每一项政策举措是否贴合实际需求、是否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定不能忽视。

不忽视老百姓的感受,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关键。基层干部常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根针能不能穿好线、缝好衣,关键就看是否把百姓的感受放在心上。老百姓的感受顺了,说明政策走对了路;感受堵了,则意味着工作有偏差。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靠的就是始终与老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新时代以来,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正是因为始终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放在首位。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重视老百姓的感受,才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各项工作就能顺利推进,取得最大的成效。

感知老百姓的感受,要诀在于沉下去、敞开来,走到老百姓中间去。要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比如种粮大户关心的农资补贴、返乡青年在意的农业创业支持等,都需要干部去倾听和记录;要打通群众反映情况的窗口,比如村头的议事亭、线上的意见箱、定期的院坝会等,都要充分利用起来;还要学会从数据里读懂老百姓的情绪,比如投诉内容、社区服务满意度等,这些数字背后都藏着老百姓的真实诉求。

感知到老百姓的感受,更要建立民生呼应机制,积极回应、立行立改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当前,乡村发展中面临不少新挑战,像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中的利益协调等,都亟待逐一破解。这就需要持续深入群众,从老百姓的真实想法中找思路、想办法、解难题,还要多问问群众愿意不愿意、心里舒坦不舒坦,根据群众的反馈及时调整工作的方式方法。“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把群众的话当作家里话,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从最初遭遇冷淡排斥到赢得村民支持,靠的正是与群众掏心窝子的真诚努力;“蹭饭书记”董桂林用一箸一饮,架起了党群连心桥。

需要指出的是,个别地方出现“重痕迹轻实效”的倾向,出台的措施不符合农村实际和群众意愿,也有干部把群众的情绪和“牢骚话”当成“杂音”,这些都是对老百姓感受的轻视,最终势必影响工作成效。对于这种现象,要时刻保持警醒并坚决予以制止纠正。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把老百姓的感受当成重要信号,用实打实的举措回应每一份期待,乡村振兴的画卷里必将浸润着民生的温度,写满百姓的幸福。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