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乐做“栽树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5-07-30 09:57 作者:向贤彪

日前,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起一个故事:北宋年间,福州知州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多年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我在福建福州时,就提倡多种树,少种草,不能让老百姓挨晒。”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多种树,“不能让老百姓挨晒”,亲民爱民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感动。

福州别称“榕城”,以树为名,冠一座城,这是福州人对榕树之爱最有带入感的表达。福州有“榕城”美名,要感谢的第一人就是张伯玉。宋治平二年(1065年),62岁的张伯玉从绍兴转任福州知州,经过调查,了解到栽种榕树的种种好处,就下令编户植榕绿化。他带头在府衙门前种下两株榕树,并发动居民广植榕树。治平年间福州约有30万人,种下了数以万计的榕树,这才有了陆游在《度浮桥至南台》诗中所赞美的:“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的美景和惬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古有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让福州“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福州人塑“张伯玉植榕”雕像纪念他。今有“看到泡桐树,就想起焦裕禄”“看到木麻黄,就想起谷文昌”的新民谣。焦裕禄、谷文昌为改变兰考和东山的面貌,带领干部群众遍植树木,治服了盐碱地,锁住了大风沙,成为被群众深情怀念的“栽树人”。追怀古代先贤,效仿当今楷模,党员干部应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乐做“栽树人”,用心血和汗水为群众播下一片绿荫。

从栽树中体味生态意义。树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朋友,森林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每栽一棵树,就等于生产了一件生态产品,这件产品又间接生产人们需要的氧气、洁净的水及众多生态产品。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环境,需要我们从栽一棵树、护一片绿做起。这不仅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充满绿意和诗意,也是造福后人、造福人类的善举。

从栽树中体味文化禀赋。一棵树,不仅与一座城市的生态息息相关,而且与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体现着这座城市的独特禀赋。行走在福州的公园、湖泊,漫步于大街小巷,一棵棵榕树静静地伫立在那儿,不仅为人们遮风挡雨,还保留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以至于形成知榕、爱榕、植榕、护榕的民风民俗。看到一棵古榕,人们或许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一段历史、追怀起一位人物;凝视一棵榕树,人们又可能会被它的精神和风骨所感染。无论多么贫瘠的土地,乃至烂石破岩,榕树都能破土而出,盘根错节,傲视云天,孕育着蓬勃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栽树中体味为官之德。时下,有人把干部分为“插花”的和“栽树”的。所谓“插花干部”,是指有的干部重表面文章,搞急功近利,所做之事乍看光鲜亮丽,实则如瓶中插花,没有根基,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甚至还会留下“负资产”。而“栽树干部”,就如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那样,扑下身子、甘为孺子,用心血和汗水种好每棵树,连片成林,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党员干部要从栽树中体味为官之德,提升为政之品,摒弃私心杂念、涵养为民情怀,不求一时之功,不贪眼前之利,学会安静地扎根、安静地结果,创造经得起时光打磨的业绩。如此,便如大树一样,根扎泥土里,枝挺蓝天中,把自己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