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数量、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绿色产业的创新能力和进步空间。打通绿色职业的人才供需堵点、痛点,畅通人才培养和流动渠道,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双碳”背景下,是现实而紧迫的命题。
据7月27日央视网报道,近日,“绿领”人才成新宠、“双碳”领域人才需求近百万人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数据显示,目前“双碳”领域的相关从业者仅10万人左右,存在较大人才缺口,复合型“绿领”人才日益成为企业竞相争抢的对象。“绿领”职业的收入因地区、经验和具体行业而异,通常初级职位年薪在10万元至25万元之间,资深职位则更高。诸多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当“绿领”。
“绿领”可以理解为专注于绿色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根据人社部发布的《绿色职业发展目录》,“绿领”人才已涵盖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五大领域的近50个细分职业。
“绿领”有着清晰的职业发展脉络。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部分社会认知度较高、具有显著绿色特征的职业标识为绿色职业;2022年,绿色职业拓展到了134个,占全部职业总数的8%;去年7月,人社部发布19个新职业,其中包括3个绿色职业——业内认为,这标志着绿色职业体系在持续完善。
近年来,绿色职业迅速发展壮大,释放岗位数量持续攀升。一者,国家在新能源、绿色制造和环保科技等领域的战略部署,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相关职业未来可期。二者,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以科技创新、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等领域为代表,越来越多行业都需要用“双碳”目标来衡量、规划未来的发展。与此同时,相关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2021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动高校在碳中和领域进行重点布局;今年,“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首次被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并在部分高校获批设立。
现实中,绿色职业的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比如,除了技术人才缺口大,“双碳”领域对于管理、咨询等岗位的人才需求也十分迫切;有的高校专业设置可能滞后于产业需求,部分前沿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成熟;现有“绿领”人才存在技能断层与区域失衡的情况——传统行业从业者向绿色技能转型往往面临知识壁垒,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影响,一些人并不愿意到绿色产业相对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就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毫无疑问,人才的数量、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绿色产业的创新能力和进步空间。打通绿色职业的人才供需堵点、痛点,畅通人才培养和流动渠道,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双碳”背景下,是现实而紧迫的命题。去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指出,增加绿色就业新机会,积极发展节能降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等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和就业增长协同增效。不少地方都已迈出探索的脚步——有的地方强化校企联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面向行业与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有的地方加强职场人才绿色技能再培训,推出诸如“碳排放管理师”等职业能力培训与认证机制……
有专业人士表示,“‘绿领’是个新选择,但尚未成体系”。在这样的语境下,年轻人选择当“绿领”并将“双碳”目标当成自己的职业理想,是一个积极信号,这既能为绿色产业的人才“蓄水池”扩容,又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形成正向示范和激励效应。
绿色产业与“绿领”人才适配,才能跑出“加速度”、跳出“新高度”。有关方面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更多年轻人能当、愿当“绿领”,为绿色发展注入澎湃动力,让千行百业的未来更绿色、更高效、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