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关键阶段,“敢饮头啖汤”所彰显的锐意探索、先行先试精神,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然而,现实中“为官不为”“求稳怕错”的现象依然存在,其根源在于改革创新者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与问责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重大原则,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激发广大干部“敢饮头啖汤”的内生动力构筑了坚实的制度支撑与价值导向。
“敢饮头啖汤”源于广东地区的俗语,“啖”即“口”的意思,顾名思义,“头啖汤”即第一口汤。新鲜煲出来的第一口汤,虽味道最为鲜甜,但也容易烫嘴,要喝到“头啖汤”,需要有勇气去尝试,后逐渐被引申为一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象征。“敢饮头啖汤”意味着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敢于尝试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勇于在未知中寻找发展的新路径。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深圳蛇口工业区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率先进行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是近年来浙江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都是“敢饮头啖汤”精神的生动实践。“敢饮头啖汤”的本质是向未知领域进军,其过程必然伴随着“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与调整。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任何创新突破都不可能诞生于书斋预设的完美蓝图,而是源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三个区分开来”体现了我们党对“实践——认识——再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自觉遵循,要求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审视改革探索中的问题,避免以僵化标准束缚开拓进取的步伐。
“敢饮头啖汤”体现的是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勇气与魄力,是改革创新的精神内核。“三个区分开来”则明确了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导向,为改革创新者提供坚实保障。“三个区分开来”不仅是保护改革者的盾牌,更是锻造新时代改革精神的熔炉,为“敢饮头啖汤”精神注入了强劲动能。
激发领导干部“敢饮头啖汤”的担当精神,需要通过“三个区分开来”打破“躺平主义”的制度枷锁。唯有从制度细化、权责平衡、文化培育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才能让容错机制从“纸上政策”转化为“实践动力”,为改革创新注入持续活力。
细化制度设计,从“原则指导”到“精准操作”。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阶段,制定具体化、场景化的容错免责正负面清单或实施细则,减少政策执行中的模糊地带。清晰界定“探索性失误”“探索性试验”“无意过失”的典型情形、认定要素、免责或减责等具体条款,以“试错容错”的制度保障,让干部放下“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心理负担,重塑“敢闯敢试”的担当意识。
优化责任体系,从“单向问责”到“双向激励”。建立“创新风险共担机制”,上级部门对基层探索性项目提供政策兜底,如设立“改革风险基金”,分担试错成本。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主动作为,带头“领办创新项目”,带头为在改革创新中敢闯敢试的干部撑腰鼓劲,主动为下级担当,形成“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个人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的良性循环,以自身实践传递“鼓励试错”的信号。探索建立“风险备案”机制,允许干部在高风险领域的创新举措事先报备,经评估后纳入容错范围。同时,将“担当作为”纳入干部考核核心指标,对在重点领域突破创新的干部给予晋升优先、物质等奖励,对予以容错免责的干部,确保在考核评优、表彰奖励、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等方面不受影响,形成“敢试有回报”的激励导向。
培育容错文化,从“规避风险”到“包容试错”。定期发布“容错典型案例”,公开容错认定过程与结果,明确“哪些错能容”。对因敢于创新、触碰利益而受到诬告陷害或不实举报的干部,迅速核查、及时澄清、公开正名,消除负面影响,保护干部声誉和工作积极性。对曾被问责或容错免责的干部,组织上要加强跟踪了解和思想引导,帮助其正确认识、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对深刻汲取教训、现实表现优秀、工作实绩突出的,该重新使用的要依规大胆使用。引导社会舆论理性看待改革失误,通过媒体宣传“容错典型”,营造“创新可贵、失误可容”的社会氛围。
深入践行“三个区分开来”,激发“敢饮头啖汤”内生动力,是一项关乎改革活力、发展动力、国家竞争力的系统工程。在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深刻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精准的制度设计和有力的组织保障,持续激发广大干部“敢饮头啖汤”的内生动力。当锐意改革者不再踟蹰于“干多错多”的顾虑,当制度理性为创新实践铺就坚实路基,“敢饮头啖汤”便从个体的勇毅升华为集体的自觉,汇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破浪前行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