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山西非煤矿产、农业、文旅康养、生态等资源比较丰富,加上绿电等要素低成本优势突出,具备一定的多元发展条件”,“多元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出精品上下功夫,切忌‘捡进篮子都是菜’,不能走重数量轻质量的老路”。这要求多元发展也要因地制宜做到“适度”,推动“捡进篮子都是菜”的招商引资转变为“提着篮子选好菜”的招商选资。
发展靠产业,产业靠企业,企业靠招商,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真正做起来,似乎又并不简单。经济发展靠产业,产业优势靠链条。从企业到产业,从产业到高质量发展,这绝非简单相加的“物理拼盘”,而是有机交融的“化学反应”。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存在差异,多元发展的实现路径也不尽相同。既不能等靠要,“抱着水缸喊渴”,也不能忽视产业规律和自身条件盲目推动,而是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选赛道”,搞清楚优势是什么、如何放大优势,找准自身禀赋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发力点。把重点放在那些符合地区发展实际、契合发展规划、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上,突出区域特色,坚持补链、延链、强链抓招商,打造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项目作为支撑。没有准头的招商、不加筛选的项目,不仅不利于产业转型、经济发展,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所为是发展,有所不为也是发展”。“有所为”就要做应为可为之事,聚焦那些既符合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又立足本地战略定位、体现本地特色优势的产业项目,并且要敢为、快为、大有作为。转型发展的产业布局不是“什么火,做什么”,而是“适合什么,做什么”,从自己的优势领域着力,找到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各省要立足省情、抢抓机遇,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左右逢源’”……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对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过不同的行动方案:对湖南,强调“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对东北,强调“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次考察山西,要求“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有所不为”是为了更好作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产业水平、发展条件各异,高质量发展必然呈现不同样式。无序竞争势必带来“企业扎堆”,不仅不能产生实质性的集群效应,反而会导致开发区功能定位重叠、产业雷同,最终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内卷”泥潭。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什么都自己干、搞重复建设,专盯“高大上”项目,不顾客观实际和产业基础,而是要找准自己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置,明晰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具体产业具体分析,具体区域具体布局,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实现错位发展,才能培育出具有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找准通往高质量发展的跃升赛道。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对各地而言,产业结构趋同是难以发挥比较优势的,也就难以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只有立足资源禀赋、深耕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才有可能把长板加长、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在差异化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为”与“不为”的每一次选择背后,都是对“为什么发展”的不断叩问。以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因时乘势、主动应变,在准确把握“有为”与“不为”中敢作为、善作为,方能进退有据、取舍有度,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