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称,一些上级部门对基层不信任,日常工作沟通落实上缺方法、缺抓手,于是就在考核指标上下功夫。日分析、日研判、日通报,考核指标上百项,弄得一些基层干部应接不暇,成天提心吊胆,最后还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过频过细的考核指标,成为基层难以承受之重,甚至可能带偏了基层的实干风。
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工作落地落实情况、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如若考核指标设置过频过细,可能会导致样样工作都重要,就有可能异化为样样工作都不重要,这对重要工作的推进反而不利。甚至一些基层干部为了过关,整天盯着考核指标看,围着考核指标干,既浪费精力又容易忽略考核指标以外的重要工作。如果基层单位都把主要的时间精力用在填好表格、做好资料、留好痕迹等上面,以确保获得好名次,谁还愿意俯下身子,老老实实做好为民服务工作?
考核指标过频过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一些上级部门不了解、不认真研究基层实际情况,关着门决策,盲目下任务、摊指标。有的是一些部门为了让成绩单亮眼,在开展工作时,不顾基层实际,事项一味求多,且纳入考核。有的是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够畅通,政出多门、多头考核,造成指标重复。还有的是个别部门领导缺少担当、怕担责,将指标设置作为责任下沉的“甩锅”妙招,为了推责卸责,把他们能想到的事项都纳入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必然臃肿和虚胖。
考核是指挥棒,上级考核什么,基层必然就围着什么转,照着考核指标干。我们在制订考核指标时,必须摒弃过频过细思维,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制订考核指标。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全面瞄准工作目标的难点、痛点,靶向发力、精准施策。考核指标制订科学、精准,能从服务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群众角度出发,考核才能发挥出题中之义,凸显指挥棒的功能,从而激发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勇谋突破的激情,让他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