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方为保平安促和谐,要求“六个不发生”,层层加码下,市一级变成“八个不发生”,到了乡镇街道则演变为要求村(社区)“十个不发生”……近日,媒体报道称,一些地方和部门,面对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以结合基层实际为名,给基层干部层层加码,“高标准、严要求”也在传递中被放大为“超标准、超要求”。
凡事过犹不及。下达任务时,在不违背上级精神的前提下,适当“加码”或者适当“减码”都无可厚非。但在下达任务时,只顾“面子”不顾“里子”、重形式轻实效;盲目拔高要求、层层加码,简单通过行政命令方式强推工作任务,不仅直接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还占用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其无法专注于实质性的工作,有时甚至不得不以造假应对,这会进一步加剧形式主义问题,导致政策执行的效果大打折扣,危害不容忽视。
一些单位不顾实际层层加码,一是受形式主义思维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层层加码,才能显示对该项任务的重视程度;二是政绩观错位,认为下达任务要层层加码才保险,万一下级单位工作推进打了折扣,也不会影响工作的完成。
千头万绪的工作任务,最终都要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如果各级各部门在任务下达时,都热衷于层层加码,最终这些“码”都会加到基层干部身上。加到最后,本来是“跳一跳够得到的桃子”,可能会变成“可望不可及的星星”,这对任务的落地落实有害无益。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反躬自省,在任务下达时,切莫层层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