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让非标准答案照见人文关怀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4-07-09 11:45 作者:默达

近日,一张小学数学试题的图片在网络上流传,题目设问:“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孩子给出答案“这个病人快好了”,却被判扣4分。评论区里,许多医生纷纷为孩子“声援”,认为孩子的判断并没有错,该题没有标准答案。

单从图片来看,老师判错扣分,可能是因为孩子没有给出“和数学相关的信息”,也可能确实与标准答案不符。然而一张图片能佐证的问题太少,甚至无法证明事件的真实性,但从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区对孩子的鼓励上,我们仍能窥见公众对于包容教育的某种期待。

“病人快好了”的回答有些稚气,甚至有些“武断”,却很能体现孩子的思考和个性:表面上忽略了统计图中的数字,实则只有综合所有数据方可作答;看似是跳出了题目,实则触及问题背后真实的人。换个角度来看,许多试卷将此类基于生活场景、设置多个小问的大题叫作“应用题”,而这个孩子能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尝试站在医生的角度看问题,或许更符合“应用”二字的本意。

从“你要写诗,就不能只写诗”,到一场关于“网络烂梗”的班会,我们看到当下的素质教育更加讲求方式方法,对孩子综合素质和审美力的熏陶逐渐取代单纯的模板和考分,越来越多的老师愿意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拒绝盲从,这也是网友呼吁“归还分数”的心理动机。

从课本与生活的连接点出发,也应鼓励非标准答案的存在。毕竟,人生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请把4分还给他”,亦是要将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发扬科学精神,坚守人文关怀,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挖掘更多答案和解法,这才是更深层次的“授人以渔”。

然而,并非所有的非标准答案都对孩子有益。近年来,非标准答案也成为短视频和网络段子的常客,其中有心灵鸡汤,有童言无忌,但也存在低俗玩梗、摆拍引流等乱象。成语填空中“道理我都懂,眼里只有错误答案”,实则是在重复网络游戏、小说电视剧的台词烂梗;在排序题和连线题中颠倒是非、乱点鸳鸯,更是将成人世界的杂质掺入了纯真的童心。我们为非标准答案点赞,旨在肯定孩子的思考和创意,鼓励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而不是用成人的思路替孩子作答,用一种标准去限制另一种标准。

追求“非标准”不是离经叛道,而是公众对包容教育的期待,对人文关怀的追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潜力与特长;尊重每一个体的观点差异,鼓励他们选择自己的关注领域,追寻丰富多彩的人生。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