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政绩观是映照原则立场、价值理念的一面镜子,是衡量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一把标尺。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坚持干在实处、务求实效,真正干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
现实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不注重做事而喜欢作秀,不是要“造福一方”而是为了“造势一时”,习惯把工作当成表演,浮夸卖弄,做表面文章、干面子工程,摆“官架子”、搞“花架子”,表面上善于“表态”“喊口号”“唱高调”,讲成绩天花乱坠,讲经验头头是道,讲前景一片大好,但实际上就是搞纸上谈兵,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只见打雷、不见下雨,让群众苦不堪言。
“作秀”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是政绩观的扭曲错位。“政绩”不是动动嘴皮子,说些花言巧语、“甜言蜜语”就能得到群众的认可,而是要把落脚点放到真抓实干上,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下真功把群众事办出实效、办出实绩。党员干部要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无论任何时候,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该负责的事,冒着风险也要干。要带着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践行正确政绩观,脚踏实地向前,留下通往人心的履痕。只有全力缩短“说了”和“做了”,“发文件”和“落实了”,“开会研究了”和“问题解决了”之间的距离和时间,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夸奖。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政绩不是做给谁看的,更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是要以民为本,为群众谋利益。党员干部要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紧盯群众反映最普遍、意见最集中的问题,多到矛盾困难集中、群众意见大、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感悟“政绩为谁而树”的真谛,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第一标准,用群众的“脸色”检验政绩的“成色”。这就要求要以实干为要的政绩观,校准发展路径。要践行一线工作法,带着思考进入实践,带着感情深入群众,摸准一线实情、发现一线问题、解决一线难题,始终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用心用情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满足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既要让群众得到真实的实惠,又要关注群众长远的利益,以为民造福的“好把式”赢得群众的好口碑。
要树立鲜明的实绩考核导向,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标准,加强对领导干部在“吃劲岗位”完成工作任务目标和急难险重等重点工作情况,最大限度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与活力。对那些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绩”秀场,要让其尽快出局,该处理的要严肃处理、坚决淘汰,防止“破窗效应”。同时,要把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有作为、有成绩、有贡献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对那些一心为民、务实能干的干部,要加大关心关爱力度,集中选树表彰一批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先进典型,推动形成“优秀者优先、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的浓厚氛围。通过奖惩分明、奖优罚劣,有力推动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真出业绩、出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