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为新质生产力“蓄水”赋能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4-04-11 10:42 作者:何玉珠

人才是构筑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厦门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四链深度融合,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益的路径探索。各地要擅长用好人才引育、机制改革、资源整合等方法,蓄人才之水,为发展“放电”,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聚”起来,以人才矩阵引领新质生产力。要健全完善人才引育政策体系。积极构建实体化引才堡垒,通过城市引才联盟、国际化引才工作站、国际化人才招聘专窗等,构建起全球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产业紧缺人才、青年人才、柔性引进人才等的立体矩阵,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优化育才顶层设计,大力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端人才培养。

“改”到位,以更优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要深化人才体制、科技体制、营商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畅通堵点,敢于突破,更快更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要探索建立首席责任专家制,放手让专家自主决策技术路线、自由组建攻坚团队,相关部门仅需强化对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做到不介入、不干涉。要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评价体系,获得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的经过比照予以相应“套转”。大力支持重点产业领域企业设置特聘岗位,鼓励企业自主引才用才评才。

“融”入链,以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立人才链资金链深度嵌入产业链创新链的政策体系,用好“基金+融资平台”模式,疏通各环节人才、资金进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渠道,促进人才和资金的集聚整合、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引导人才、资金等要素服务于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要融合服务链,以“项目路演+投资对接”“成果推介+技术转化交流”等服务,将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人才、有技术需求的实体企业、投资硬科技的金融机构、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机构无缝对接,实现融资融智融资源全能上链。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