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牌子越多越可能是形式主义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4-04-10 10:21 作者:晁星

各种牌子挂满墙,挂不下的堆仓房……有媒体在基层调查发现,减负之下,村委会“牌子满墙”现象仍然突出,有村干部反映,光制作牌子,村里就花了上千元。

挂牌,本是一种“公示”方式,意在让人知晓单位职能,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牌子既然挂上了,对应的职能和服务就要立起来。可现实中,这么多牌子上墙,服务能跟上吗?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对很多基层单位来说,挂牌多了,实际工作中却缺少政策、人员、经费等支持,并不具备与满墙牌匾相匹配的能力。不少基层工作者甚至自己都说不清兼了多少职。然而,牌子挂在哪里,考核就会跟到哪里。基层单位不仅要积极迎检,还要报送材料,但“有牌无实”又哪来的业绩?到头来,多半是东拼西凑,做些“纸面文章”。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挂这么多牌子?从基层干部的话中不难发现端倪:“上级部门让挂的,说是会来检查。”可见,一些上级部门希望通过“挂牌”来体现自己的存在,似乎牌子在,“阵地”就在,牌子上墙了,工作就沉下去了。如果说,这些部门的工作指导围着牌子转也就罢了,但现实往往是平常不闻不问,到了检查考核时“按牌索骥”。既留了“痕”就要留下“绩”,至于具体工作实效究竟怎样,反倒不重要了。基层干部的精力被一些空耗的牌子占满,真干事、干实事的时间必然会变少。最后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没解决,牌子越多反而越讽刺。

客观地说,挂牌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挂牌为了什么。如果能够切实起到落实责任、推进工作、服务群众的作用,那就该挂;如果只是为彰显履职全面乃至自我标榜,将很多不该由基层组织承担的任务摊派下去,那就搞成了形式主义。眼下,很多地方都开展了“清牌行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从长远来看,还有必要健全挂牌项目准入、牌子日常管理、挂牌督查问责等制度,避免形式主义不断反复的问题。

基层减负势在必行,清理看得见的“牌子”,还要规范看不见的“牌子”。不可否认,基层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为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很多目标、任务、责任需要层层分解下来。可正是因为头绪多、任务重、难度大,则更要求上级部门基于实际,精简不必要的考核检查,摒弃不合理的繁文缛节,科学分配权责、检验实效,让基层部门、基层干部真正能够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干好本职工作。归根结底,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为民服务出发。时刻把握好这一点,这样那样的形式主义才没有滋生的空间。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