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警惕问责泛化 增强“敢为”底气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4-03-13 15:36 作者:维 辰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社科界别小组曾以“如何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为主题展开讨论,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讨论中,问责泛化导致干部不敢为成为焦点,“为什么不敢?实际上一个字‘怕’,怕出错、怕问责,怕影响自己的前途”“问责太多之后,一个人担不住。大家商量说,这次问责你担一个,下次他担一个”,引发强烈共鸣。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问责,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必要机制。然而,一些地方在实施过程中却没有做到规范问责、精准问责——有的没有弄清楚问责究竟是什么,把追责当问责,出现了用问责代替纪律处分等现象;有的不分青红皂白,大到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工程建设,小到上班迟到、工作时间网购、违章操作等业务工作上的违规问题,都开出问责的“药方”;更有甚者,把追责当成推动工作落实的“万能药”,不管实际情况如何、是否合理,大事小事问责,只为“逼”干部一把。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地方问责泛化滥用,动不动就签‘责任状’、搞‘一票否决’,甚至把问责作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反映出权责不对等情况下的权力任性。

因缺乏理解而滥用问责,为了完成任务而拔高问责,为了推诿塞责而扩大问责……问责泛化压力下,“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成为一些干部的“共识”。比如,明明大家都知道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在需要变通的时候,哪怕十万火急的时候,有的干部还是会层层请示,得到上级指示后才采取行动,这何尝不是把请示当推卸责任的“挡箭牌”?有的干部为保险起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过度留痕,造成效率降低、资源浪费,如何不让人无奈?

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中央提出建立“三个区分开来”。实际运行中,这一机制在一些地方却成了“墙上画大饼”,原因包括:“由于缺乏容错的具体条文和操作细则,最后仍然被追责”“容错就怕成领导给个别人开的‘小灶’”……因害怕“一失误成终身恨”,一些干部为了避免风险,宁肯不作为。

问责追责和容错纠错是压责任促担当的一体两面,既不能把“问责”简单等同于“负责”,也不能把“容错”演变为“纵容”,只有做到精准规范,才能有效防止乱作为、转变不作为、激励真作为。增强干部“敢为”的底气,一方面需要深化精准问责规范问责,另一方面要让容错纠错机制落到实处,注重宽严相济,让干部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顾虑”,敢闯敢试敢担当。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