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初始,各地方各部门都在紧锣密鼓地谋划今年的工作,撰写一份高质量的工作计划,增强工作预见性显得尤为必要。工作的预见性,体现在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有总体把握和超前谋划,对工作大势和大局准确预判,进而充分认清机遇和挑战,做好预案,趋利避害,赢得工作的主动权。
人们为了正确地行动,避免盲目性,就必须了解事物的发展进程,培养科学的预见能力。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性的,通过实践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就能预见未来,指导实践。我们越是实事求是地认识事物的进程,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就越能比较准确地预见将来。一般说来,科学预见只能大体上推断出事物发展的基本进程,而不可能周全地预知到它的一切细节。科学预见越是准确,越是深远,根据它拟定的行动计划、方案就越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行动就越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就会更顺利地达到行动的目的,有力地推动事物发展的进程。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从“桅杆顶”看到趋势、看到未来,这是富有预见性的战略思维,也是干好事业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养。
增强预见性,要胸怀全局。“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提高对“国之大者”的领悟能力,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想问题、作决策才会视野开阔,胸中有数。邓小平同志曾要求我们的领导人“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他强调:“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唯有如此才能既从全局高度谋划一域,又以一域抓实服务全局;既筹划短期准备,又顾及长远问题,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
增强预见性,要实事求是。要明确自身定位,明晰职能使命,立足单位实际,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听取群众意见,本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制定规划。既不能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也不能好高骛远、贪大求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及时掌握各方面信息,善于关注和分析运用信息,为谋划工作提供参照。
增强预见性,要有底线思维。“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矛盾和问题具有普遍性,任何矛盾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预见性就是要把方方面面的问题尽量想得周全,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形有充分的预见,把相关预案准备周全,既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又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发展趋势是怎样。以居安思危的清醒、见微知著的敏锐、如履薄冰的谨慎,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