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调研,有村民一脸无奈,你问我为什么没有熏腊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干部说了,一旦发现有人私自搞焚烧,轻则警告,重则罚款。从群众的眼神与语气里可以明显看出,他们想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实事求是地讲,今天一些党员干部要求群众必须做什么也好,不得、严禁做什么也好,大多数时候都是为群众着想。但另一方面也得看到,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为民造福也须注意方式、讲究方法。至少像“严禁”“不得”等措辞,囿于群众一时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免无法接受。
换言之,在施策做事之前,应该也必须来一番“望闻问切”,针对不同人群把为什么的道理讲清楚、说明白。无疑,这要较简单粗暴地搞“一刀切”,更加接地气、有人气,聚民心、顺民意。
让群众知道为什么,群众才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更别忘了,党员干部不是“三头六臂”,既不可能“包打天下”,也不需要“单打独斗”,把群众发动、组织起来,就能“四两拨千斤”。事实也是如此,向群众讲明为什么,群众认同认可的同时,自会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让“严禁”“不得”等失去必要。
让群众知道为什么,其实也是做群众工作的有效方法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党员干部要群众做什么、不做什么,事前再怎么考虑周全、谋划完美,也有可能挂一漏万。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通过群众的反应反响,明晓哪些方面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哪些方面是不切实际、行不通的。由此不断完善方案措施,实现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尊重群众、虚心请教,党群、干群关系自然也就更加和谐融洽。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然”仅仅是表面表象,“所以然”才是内因内在。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要群众做什么、不做什么,多同步让群众知道为什么,方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