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基层党建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特别是受到流动党员工作生活不确定性大、流动性强等因素影响,管理服务难度系数大。比如有的地方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配合不紧密、衔接不及时,不仅影响流动党员信息掌握,更影响后续管理服务跟进;有的地方仅靠流入地或者流出地党组织“剃头挑子一头热”,不仅容易出现“梗阻”,还会造成资源“短缺”。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不能“一厢情愿”,要多一些“双向奔赴”。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牵涉主体多元,关系面广量大,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从责任主体互动、赋能要素互动、党员作用互动等方面深度挖掘,深入推动一些“双向奔赴”甚至“多向奔赴”。首先就是要抓责任主体互动,打牢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交流互动平台。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这个基石,必须聚焦两地党组织缺少有效抓手、载体带来的黏性不强、制度刚性不够等问题,强化平台意识、阵地意识、资源意识、制度意识,推动两地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地搭建有形平台,共建管用阵地,挖掘有效资源,建立务实机制,实现两地党组织合力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常态化。
抓实资源要素互动,既要推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资源“随人走”,更要确保流动党员“接得住”。聚焦流动党员变动性强这个特点,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资源“随人走”机制,明确管理服务组织人员、项目清单、活动方式、协同办法等,确保各类资源走得出、有承载。配套建立流动党员“接得住”机制,明确流动党员参与方式、考评办法等,确保优质资源用得上、用得好。
更为重要的是,抓好党员作用互动,实现为流动党员赋能与流动党员反哺之间的“双向奔赴”。不仅要为流动党员持续拓展服务资源、深度赋能,更要为流动党员在流入地、流出地搭建作用发挥的平台、舞台,推动流动党员在参与基层治理、助力经济发展、反哺乡村振兴中更好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更好地团结在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周围并有效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