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岁末时,笔者了解到,各地各类基层年终考核纷至沓来,不少基层干部表示“压力山大”。考核是基层治理职责导向的指挥棒,直接决定着基层干部干事的方向、态度和方法。考核导向正、指标实,则基层干部有时间和精力抓好落实、服务群众;反之,则会束缚住基层干部的手脚,让其无所适从,进而又影响到重点任务的顺利推进,贻误事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整治形式主义与为基层减负工作结合起来,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特别是针对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拿出了不少实招、硬招。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基层考核中仍存在各种隐形、变异的问题。比如,有的地方习惯为某些工作冠以“政治任务”,伴随而来的就是大量的督查考核,这让基层干部难以判断本阶段工作重心到底在哪里;有的“只管考不管干”,重“痕迹”不重“实绩”,基层干部为了应付考核,只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研究考评规则上,花在制作表格、台账、资料、报告上……如此种种,让基层干部患上“考核焦虑症”,哪里还有心思和精力去抓党建、抓服务、抓发展?
“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基层考核中存在不少问题,说到底就是从形式主义的土壤中滋生出来的。因此,要用好实事求是这个破解形式主义的一大法宝,多一些走出去实地察看、暗察暗访等自选动作,真正对基层干部干得怎么样、群众评价怎么样做到心中有数。要强化考核结果综合运用,把考核结果与干部选、育、管、用各环节工作特别是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结合起来,确保考核“指挥棒”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真正传导压力、激发动力、迸发活力。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要聚焦缓解基层干部“考核焦虑”,把刹住基层考核中的不良风气作为重中之重,以正确考核导向引领干事创业方向。要整合考核事项,对重复交叉、多头考核的内容“合并同类项”,防止“几个考官轮流考同一考生”。要优化考核指标,根据不同地方部门的资源禀赋、基础水平、发展阶段、职能职责,科学制定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防止“一套衣服大家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