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相关单位为了考准考实调研成效,会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部分受检单位为了保证调研工作过关,会提前做好准备,或是自主制定调查问卷,在内容里去掉负面选项,保证问卷结果看起来过得去;或是包装受检地点、受检人群,做好沟通演绎,确保迎检顺利过关……这类调研回访掺假行为,既会影响调研考评质量,也会伤害真正做潜绩的干部的积极性。
在调研回访上作假,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个别干部对调查研究工作认识不够深刻,在拟定课题、深入剖析、整改落实等各个环节走过场、走形式,导致调研结果经不起检验,只能以掺假这一手段蒙混过关。另一方面,部分单位对调研回访的考核手段比较单一,多注重于结果考核,鲜少关注平时考核,获取意见信息的范围较窄,易被“假回访”蒙蔽。可见,杜绝掺假行为需要多面发力,才能去病灶、除病根。
调研回访的参与方分为主体和客体。调研主体主要为工作主管部门或相关监管单位,工作职责是按照调研的方向、内容等要素,制定回访方案、确定回访手段、整合回访成果、得出回访结果,让调研回访真实、全面体现调研质量;调研客体主要为相关单位开展调研过程中所涉及的企业、群众等,义务是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向主体提供真实信息,表达真实意愿以及提出有操作性、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推动调研成果落实转化。因此,从工作本质上来看,确保调研回访真实有效,关键在于迎检单位要保持“敢见光”的态度。
调研回访质量与调研主体察实情的能力息息相关。要学会使用多样手段,推动平时考核和一次性考核相结合,“请进来”座谈与“走出去”入户相结合,扩大信息收集覆盖面,拉长意见汇总时间线,在提高信息数量的过程中保证信息质量。要学会挖掘“言外意”“画外音”,在问题设计上多花心思,在内容设置上多下功夫,既要明白群众表面意思,更要大力挖掘群众心声。要真正沉下心走出去,将调研回访作为一项长线工作来谋划、来部署,深入交流、真诚相待,让受访群众心甘情愿讲实话、说意见。
推动调研回访成果转化,重在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要强化对调研主体的考核,将调研回访方案、调研回访过程资料、调研回访报告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既要给“规定动作”打分,也要给“自选动作”打分,避免调研回访掉入形式主义“陷阱”。要强化对迎检单位的考核,将是否过多参与回访过程、过多干涉受访群众作为衡量调研成果的内容之一,有效杜绝受检单位干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