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不是“超市抢购”,不能简单追求“人数增长”,既要量需而行,也要精准管用,还要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把人才增量更好地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取才需把握火候。要破除急功近利心态,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客观分析地方承载力,差异化制定引才政策。要当好“伯乐”放眼识才,建立多元评价、综合考量的人才引进评价机制,看能力、看贡献、更看品行,主动破除求全责备的思想桎梏,既向高水平、高学历人才递“橄榄枝”,也注重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引育培养,让梯次更优、结构更合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更好地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
用才需精准契合。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考验的是用人观,要防止和克服粗放的用人观念,坚持“用人不率冗”。既要区别人才特点“量才授职”,探索重大技术难题、重大招商项目“揭榜挂帅”模式,给予更多将学识“变现”的机会,也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培养皿”作用,不拘一格搭桥引路,还要瞄准产业链布局,搭建吸附人才的优质载体,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挑大梁、唱主角,真正实现从成长到成才的蜕变。
留才需优化生态。招贤纳士不是一锤子买卖,打造人才集聚之地也非一日之功。要在衡量工作绩效、给予项目资助和荣誉奖励等关键问题上,打破隐性台阶,不以年龄、资历下论调,消除行政主体过度干预,以“一碗水端平”的良好氛围,让更多不问世事、潜心钻研的能人志士有机会走到“台前”。对人才利益诉求要倾注更多感情,既用好恳谈交流、领导干部联系结对等政治引领举措,也足额兑现薪酬奖励、子女教育、住房安置、医疗保健等政策承诺,真正用优质服务增强环境黏性,让人才安心立业、放手逐梦。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