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警惕“脚尖上的形式主义”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 作者:王伟丽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已经启动,基层单位务必警惕“脚尖上的形式主义”,真正扑下身子、深入一线,了解群众急难愁盼、摸清堵点难点痛点、找准对策建议,切实把调查研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现实工作中,调查研究经常遭遇“被安排”现象,有时碍于情面不便调整行程,有时不了解情况不知调整行程,导致看不到想看的、听不到想听的,调研质量大打折扣。这类调研看似组织周密、安排妥当,实际形式大于内容、过滤了事实真相,难以取得“真经”。要科学制定行程安排,多往矛盾集中、问题突出的地方去,防止误入“盆景式”观摩点。要掌握调研主动,行前做足功课,多方面查阅资料,多渠道了解情况,确保不被“牵着鼻子走”。要注意方式方法,减少繁文缛节,拒绝层层陪同,多采用“四不两直”工作法,直奔一线、直插现场,确保真看情况、看真情况。

有些党员干部看似到了基层一线,但“脚上不沾泥土”、“身上不沾灰尘”,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这样的调研很难找准问题、发现实情。深入基层力求深和细,不能止于眼睛看到的、脚下走过的。要多问,走进基层干部群众中间,问一问群众安危冷暖,聊一聊百姓所思所盼。要多听,倾听群众的牢骚和唠叨,收集梳理社情民意。要多思,透过现象看本质,抽丝剥茧发现规律,杜绝浅尝辄止。

调研报告是成果转化的“点睛之笔”。有的调研报告主题不鲜明,堆砌材料、缺乏逻辑、长篇累牍,谈成绩大书特书,谈问题轻描淡写、避重就轻、陈词滥调;有的对策建议浮于表面、不切实际、难以落实,这是典型的“材料形式主义”。要把调研报告作为破难题的“参谋助手”,坚持问题导向,把调研发现的问题写准、写实、写透,分析原因入木三分,对策建议标本兼治,既要可操作能落实,也要着眼长效管根本。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