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兴则民企兴,人才强则民企强。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根本出路在创新,关键支撑是人才。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强化要素资源供给,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充分放权赋能,释放民企用才活力。民营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如何评价、使用人才,自身最有发言权。要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赋予企业更大自主权,鼓励企业自主引才、灵活用才。积极畅通民营企业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下放评审权限,支持有能力的企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加大对民营企业人才培养政策倾斜,支持其开展校企合作培训、职业技能竞赛等,培养培育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强化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政策支持力度,组织重点人才项目评选时注重向民营企业倾斜,支持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手段,保障科技人员权益。
主动搭建平台,拓展民企引才渠道。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不匹配,是制约民营企业迈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秉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理念,积极为民营企业“筑巢引凤”牵线搭桥,帮助其及时发现和精准引进人才。一方面,要充分摸清企业需求,建立人才需求目录,常态化举办产业论坛、宣讲推介会、现场招聘会等招才引智活动,积极为企业广揽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产学研融合发展,通过推动知名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在民营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建立院士博士工作站等方式,把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转换为企业发展优势。
优化人才生态,增强民企留才砝码。强化民营企业人才支撑,还需要不断提高企业人才精细化服务水平,打造更优、更活、更有温度的人才发展生态。要注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优秀企业家、优秀企业人才等制度,常态化联系走访,及时协调和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鼓励民营企业家和人才参政议政,参选“两代表一委员”,为他们建言献策搭建平台。健全人才服务体系,通过开设民企人才服务窗口,在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全链条服务,为人才成就事业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