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20人调研50人陪,此种调研当休矣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3-08-23 10:11 作者:侯馨远

调研得好不好,不在于人数多少、阵势大小,而在于是不是奔着真问题去。当前三农工作任务很重、难题不少,各地各部门进村调研更应看到这一现实情况,真正从对三农工作的了解出发,真正奔着突破农业农村的瓶颈制约问题去,少给基层增加负担,多帮基层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调研团大概有20人,陪同人员却有50多人”“为了接待省里下来的调研团,村里从一个多月前就忙活开了”……据《人民日报》报道,有基层干部来信反映调研中存在的问题。调研本是为了深入群众、了解情况,但这种“20人调研50人陪”的情况不仅不利于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反而给基层干部群众平添负担,此种调研当休矣。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客观上来看,考虑到调研人员往往对被调研地的路况、情况等不够熟悉,如果有当地干部陪同,确实能更好保障调研安全和行程,也有利于提高调研效率,帮助调研人员掌握更丰富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到农村调研时,如果有熟悉当地情况、经常和老乡打交道的基层干部引路,会更快速地找准调研对象,更全面地了解“点上”和“面上”的信息。而从基层角度来说,因为有时候“摸不准上级心思”,如果上级单位没有明确说减少陪同,为了表示对此次调研的重视,各级有关部门往往都会派人一同参加调研。

  但从结果导向来看,调研成效并不与陪同调研的人数成正比。人数太多,反而可能影响调研效果。比如就有某省直机关干部反映,“每到一处,大家呼啦啦地围着讲解员,距离稍远一点的,连听讲器信号都没有,也不知道前面说了什么内容。”人多了,分摊在每个人身上的提问机会就少了,沟通时间就短了,和基层干部群众的交流反而容易浅尝辄止。事实上,陪同调研的人不在多,而在精,有熟门熟路者帮助联络讲解就好,多余的陪同者只会空耗时间精力、财力物力。而且轻车简从,有利于更快直奔主题,不仅给基层减少不必要的负担烦扰,更能让老乡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愿意多说些心里话、体己话,有利于让调研真正贴近群众、扎进土地。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我们党一直都有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调研湖南农民运动时,正值春节前后,毛泽东在寒冬腊月里日夜兼程32天,步行700余公里,期间只许一人陪同,拒绝各地车马接送;每到一地都直奔主题,广泛接触各界代表,调查期间召开各类型调查会达30多场次。对大家的发言,毛泽东听得入神,边听边记录,甚至会因忘记手中的“喇叭筒”烟而烧到手指……最终完成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在历史紧要关头,为革命进一步指明方向,推动农村大革命运动深入发展。

  其实,如何让基层调研更有效,并没有一成不变的一定之规。在摆正态度、端正作风的基础上,关键是要强化问题意识,明确调研目标,切中调研需要,选择符合实际、针对性强、务实管用的调研方式。比如,对检验既有工作成效、指导后续工作开展的“督导式调研”,不妨少一些线路规划,多一些临时起意的突击检查,多往工作局面不好打开的地方走走,多发现基层干部群众的实践创新,以便更高质量地指导下一步工作开展;对于借鉴“他山之石”、了解成功经验的“学习式调研”,不妨在事先充分考虑本地特点需要的前提下,精准选择学习调研对象,而不是一股脑地扎向“热门”调研地,还应带着问题多打磨调研提纲,而不只是被动地听程式化的讲解,以此确保调研取得的经验符合需求、可学可鉴。如有需要,也不妨大胆尝试突破常规的调研方式,掌握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更准确、科学、高效地摸清真实情况,切中问题“七寸”。

  总之,调研得好不好,不在于人数多少、阵势大小,而在于是不是奔着真问题去。如果对调查研究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不甚理解、不够重视,对科学实用的调研方法不甚了解、不去钻研,对问题困难突出、群众意见集中的地方“绕着走”,那么即使去了再多人,走了再多地方,拿到再厚的材料,也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对策建议。尤其当前三农工作任务很重、难题不少,各地各部门进村调研更应看到这一现实情况,真正从对三农工作的了解出发,真正奔着突破农业农村的瓶颈制约问题去,少给基层增加负担,多帮基层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