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汉中考察时指出,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要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近年来,我省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很多地方的“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小苹果登上世界大舞台,小木耳种出大产业,汉中藤编产品种类已拓展到室内外装饰装修、文创旅游工艺品、居家日用产品……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土特产”成为在外游子无法割舍的舌尖上的乡愁,购买、食用“土特产”成为一种新潮流。与此同时,作为天然产品、绿色产品,“土特产”越来越受到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们欢迎和喜爱。
念好“土”字诀。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从黄土高原到关中平原,再到秦巴山区,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孕育了各地不同的农业资源,每一方水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物产。要坚持有什么样的水土就播撒什么样的种子,有什么样的资源就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依靠当地的气候类型和土壤成分构成种植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打好“特”字牌。发展特色产业,应当让农民更直接、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比如延安发展苹果产业,支持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签订订单合同,建立分红、股权等合作关系,形成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产业受益者。这些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只有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现代农业发展才更有保障,乡村振兴才更有活力,“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