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所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凡事尽量搞明白了,才能有的放矢、做出恰当决策。要涵养每事问、主动问、反复问的调研习惯,力求问得全、问得深、问得实,从而更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每事问”要务求精准,不能问道于盲。要注重“调”之有方,切忌做调研现场的“无头苍蝇”,漫无目的地走马观花、东拉西扯,要在调研前做好功课,聚焦主题,找准切口,把问题找准,把情况摸透,力争绘出基层工作的“全景画像”。坚持目标导向并不是按图索骥、照葫芦画瓢。要杜绝无视客观实际、带着论点找论据的错误倾向,坚持实事求是,听真话、察实情,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每事问”力求细致全面,但并非牺牲深度。要问过去、现在和将来,问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通过问清楚“是什么”,搞清楚“为什么”,想清楚“怎么办”。要用好问题引出好答案,既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又追根究底、抽丝剥茧,锲而不舍地打破砂锅问到底,正面难攻就侧面迂回,避免蜻蜓点水,隔靴搔痒。
调研不仅要善于问诊把脉“看病”抓问题,更要善于综合分析“开处方”解决问题,真正让每事问推动每事落、每事成。要确保“研”之有果、“研”之有用,及时收集整理调查所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调查成果转化为破解疑难杂症的“最优解”,做好调研的“后半篇文章”。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