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需要打好几套组合拳:一是宏观政策组合拳,二是扩大需求组合拳,三是改革创新组合拳,四是防范化解风险组合拳。
打好政策组合拳,是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同时,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努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在系统优化中提升整体效能,推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宏观政策的制定实施必须兼顾当前和长远,既要精准有力,又要合理适度。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具体来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当前,总需求不足是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优化相关政策举措,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两者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形成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还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巩固经济回稳向好势头,要紧紧依靠改革创新破难题促发展增动力。要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求进,还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略主动。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要着重防范房地产业引发系统性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很有必要,但是推进思路和推动方式要符合市场机制和产业规律。各地在制定产业规划时,要多听听农民的意见,同时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挥研判监测预警作用,提供良好有效的公共服务。
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谈到这个话题,习近平总书记提起看过的一个关于“培养一批‘一县一业’重点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皱了眉头,这个事情不好下指标。一个县是不是光靠一个产业去发展,要去深入调研,不能大笔一挥,拨一笔钱,这个地方就专门发展养鸡、发展蘑菇,那个地方专门搞纺织,那样的话肯定要砸锅。”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必须的,但是推进思路和推动方式要符合市场机制和产业规律。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由农户、农民合作社和企业等经营主体自主选择,尤其不能搞行政命令,不能拍脑袋下指标、定任务。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应准确理解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推动不同乡村立足不同优势资源、形成不同产业特色,实现市场有需求、农户有收益。
近几年,有的地方动辄提出连片打造数万亩乃至数十万亩特色种养基地。这么大的面积,如果种粮那当然不愁卖,但特色种养则不尽然。试想同一农产品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和地区集中上市如果滞销怎么办?特别是林果业或养殖业一般生产周期长、沉没成本高,一旦碰壁,调头很难,代价也很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有的林地多、有的耕地多,有的多灌溉、有的多雨养。要立足县域资源禀赋,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交通设施、产业基础、劳动力资源、市场渠道等,都是要考虑的。
这启示我们,要处理好规模化和多样化的关系。现代乡村产业要有一定的规模作支撑,同时产业体系又是多元化的,单一产品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发展“一县一业”,关键是如何选择产业,怎样确定规模。“一县一业”不能是面子工程,更不是一锤子买卖,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和产业布局规律。一个县域是不是就靠一业来发展,并不一定。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同理,发展“一村一品”也不能片面化理解。有的村庄规模小,几个村庄共同发展一个拳头产品,才能引来订单;有的村庄体量大,村内已有产业分化,可能就不只一个产品。这些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也有一些地方培育富民乡村产业时,跟风随大流,盲目“高大上”,导致产业“水土不服”。如今,各类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示范园区已有很多,如果盲目上马而不能有效协调,就会产生资源争夺问题。各类园区的作用是带动农业发展,所以,要防止产生虹吸效应,不能阻碍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同时,园区也不是“盆景”,而是示范性的,最终要把探索的成果向周边推广。不能一提建设农业强国,就一股脑去投重金搞“高大上”“高精尖”的东西,盲目上马不切实际的大园区、大工程、大项目。
一定要看到,政府是要帮助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树立市场导向,提高农业竞争力。各地在制定产业规划时,要多听听农民的意见。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在涉及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最有发言权。只要经营主体符合法律法规,政府不宜指定种养的具体品种和业态。同时,农业也是保饭碗、保生计的基础产业。即使在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也离不开补贴。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提供良好有效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至少有两方面:一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补贴手段,支持农民种粮务农,这是基于粮食乃至农业的部分公共品属性。二是发挥研判监测预警作用,顺应价格信号和借力保险手段,这主要是针对乡村特色产业而言的。
,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变。今年,我国发展具备较好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坚持真抓实干,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