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不断提升服务群众本领既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树牢群众观点,在为民实践中掌握沟通能力、培养共情能力、锻造实战能力、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夯实服务群众基本功,践行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
掌握沟通能力。沟通是一门艺术,是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必备的一项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在群众工作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接待来访群众时不能打“官腔”,说“官话”,一副高高在上、颐指可使的派头,而是要躬下身子,学会用群众语言与群众交流。要善于捕捉群众心思,针对不同情况灵活掌握沟通的方法技巧,在了解民情民意时多说家常话,在化解矛盾纠纷时多说宽慰话,在宣讲党的政策时多说大白话,在教育引导群众时多说体己话,让群众在“你言我语”的互动式交流中卸下心房,唯有如此,群众工作才能不断推进。
培养共情能力。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想做到“全”心“全”意就需要突破距离感,打破疏离感,培养与群众的共情能力。现实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一边对群众的诉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边却抱怨群众工作难做,这是典型的不敢担当的表现。要主动走下基层,走近群众,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在走访慰问中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实况,只有干部多上“心思”,群众才能卸下“心事”。要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对群众的事马上做、主动做、尽力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锻造实战能力。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才是真把式。服务群众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不能只喊口号,不见行动,干打雷,不下雨,而是要以实实在在的成绩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广大党员干部不能当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和照本宣科的“理论家”,而是要在基层一线和群众中间去实践、去历练。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阅历,不断提升自身群众工作能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把一项项“民生清单”变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账单”。
提升创新能力。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万方。
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思想更加活跃、观念更加开放,人民群众的需求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些都给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服务群众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需求,及时调整改进、优化创新。要转变工作思路,更新服务理念,变群众“上访问政”为干部“下沉问需”,通过一线走访、开门接访、带信下访、问效回访等方式,全面精准掌握群众诉求,为群众量身定制精细化、专业化、对口式服务,全方位提升服务群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