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党员干部要善听群众“牢骚话”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3-02-09 09:26 作者:潘铎印

  笔者近日在读曹植《与杨德祖书》时看到一句话:“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大意是:民间传说一定有可以采纳的地方,拍着车辕所唱之歌,也一定有符合风雅的地方,普通人的情思见解,不要轻易忽视。联系到今天的实际工作,就是党员干部要善于听取老百姓的闲话、“牢骚话”。

  善听群众“牢骚话”,是察纳雅言,也体现了一种作风、一种能力。如何对待“牢骚话”,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联系群众的试金石,也反映出我们的干部与群众的心理距离。时下,有些党员干部对待群众的观点、方法和态度上出现了偏差,听不到群众意见,也听不得群众的相反意见和批评意见,对群众发牢骚更是火冒三丈,长此以往将与人民群众渐行渐远。

  诚然,群众的“牢骚话”可能带着明显的情绪,听上去不顺耳,也有一些不全面的认识、不恰当的措辞,还可能包含某些偏见误解。但脱口而出的“牢骚话”也是百姓诉求表达的一种方式,恰恰反映了群众内心的真实想法。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穿鞋的人自己知道。一项决策是否科学,一项工作落实是否到位,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有意见、发牢骚,说明我们的工作某种程度上离群众满意还有差距。

  其实,群众愿意对党员干部讲“牢骚话”,也是一种信任的体现。说明群众对党员干部有更高的期待,认为他们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带领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多去基层走一走,去村民家里看一看,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多听一些群众的“牢骚话”,多说一些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以兼听则明的涵养气度和辩证的观点看待群众的“牢骚话”,才能从中了解工作的得失,找问题、找痛点、找不足,找到群众关注的焦点,找到破解难题的突破口,不断增强抓基层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牢骚话”不好听,但是“牢骚话”中蕴含的是社情民意,党员干部要能听、会听、善听,从中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偏差,把工作做得更好,让群众更满意。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