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在社区开展“敲门行动”,为辖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拉近了群众和基层干部之间的距离。相比之下,一些地方少数基层干部作风粗暴,动辄敲桌子砸板凳、吹胡子瞪眼,导致群众敬而远之的现象在网上也屡有曝出。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许多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自比陀螺,有鞭子抽在转,没鞭子抽也在转,高强度的工作把慢性子磨成了急性子。压力大了,脾气急了,也就容易发火,有时遇到辖区居民不理解就很难沉得住气,就会觉得委屈,觉得对方是无理取闹,忍不住就会大喊大叫,就会敲桌子、摔杯子。2021年山东省平度县云山镇党委书记王丽对着上访群众大吼,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基层干部如果都像这位女书记一样简单粗暴,长此以往,干群的感情就疏远了。
街道(乡镇)和社区(村)是社会管理体系的终端,基层工作就得走得了泥土路,坐得了小马扎,说得了家常话。基层干部需要随时感知社区居民的冷暖,有事没事勤走走、多串串,尤其对那些活动不方便的、家里人口少的、缺少劳动力的,更要隔三岔五地敲下门,问问状况,帮他们解决一些急难愁盼的问题。家门打开了,心门也就敞开了,特殊困难群体的诉求也就明了了。多敲一次门,就多了一份信任,增加一分感情,干部群众的关系也就拉近了一步。不断的敲门中,干群关系越走越近,相互理解多了,相互支持多了,工作就会变得更顺畅。
敲桌子和敲门都是敲,但带来的效果大相径庭。敲桌子敲出来的是怒容,敲门敲出来的是笑脸;敲桌子敲出来的是对立,敲门敲出来的是融洽;敲桌子敲出来的是疏远,敲门敲出来的是亲近。不同的“敲法”,不仅可以看出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差异,更可以看出是否有一颗真诚为民办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