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既要暖人心更要聚合力

来源:云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2-11-01 11:04 作者:朱婧

  疫情发生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疫情防控常态化,使居家办公成为常态,一些公司只需要前台和部分公共工位在岗,其余岗位只要线上在岗即可,对于职场和工作,很多人转变了抱怨的态度;学生们在必要时候线上上课,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成绩的进步显得同样重要;社区里,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落实防控措施,小区里邻居守望相助,原本陌生的邻里关系比以前更近。

  从社会层面看,社会关系、基层治理方式也在改变。小区里人们建起了各类微信群,有社区官方交流群、团购群、楼组群。如果需要配合防控措施,静态管理,谁家需要帮助,那么微信群里随时都能一呼百应,有人在小区群说缺面包,邻里一响应,从面粉、烤箱到酵母还一下子凑齐了,早上喊着缺面包,下午就在分面包;有的群里,大家互相问候,互相安慰……群里的热闹,让人觉得暖心、可靠。

  暖人心的是邻里的情感,聚人心的是基层治理方式的创新举措。辖区内的小区若是有某栋实行静态管理,社区工作人员就会马上帮助买菜,配送公司专门采用无接触式“菜篮子”配送蔬菜。测体温、信息摸排、静态管理、核酸检测的群防群治,能积极落实各项防疫要求,在具体的防控中,诞生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响应更加及时。许多基于同城的各类服务也在提升着社区生活的便捷度。有观点认为:疫情防控时期的各项管理措施,导致人们的可活动范围大减,一下子让小区内部自我管理、自我组织、互相支持、互相救助的功能,浮现出来。

  当然,关于一些特殊群体的困难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疫情期间,一些老年人因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等通行凭证而被拒之门外的新闻,反映出“数字鸿沟”的问题,更考验着城市治理水平如何更精细,做到以人为本。一些城市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为其开设人工窗口,提供业务办理和咨询服务,网络服务也开始进行适老化改造,比如加大字体、简化流程,以细节优化切实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些微小的改进体现着城市治理的温度。

  持之以心,行之以力。疫情发生,我们要解决很多始料未及的问题,也在重塑着心理和认知。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让人们看到人性的光辉;邻里的互助,凸显了从社区到小区的特殊连接,彼此信任、信息互通的关系,依旧是当代社会人们的情感需求;关于社区管理、城市治理,或许会有一个共识:陌生的人们如何成为一个充满情感联系、能够责权共担的共同体,城市才会变得更好。疫情下的一个个始料未及的困难接踵而至,我们在抱团取暖、互帮互助中理解了众志成城的含义,在集思广益、创新探索中解决困难,在一个个故事中寻找着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这是不确定性下我们面对生活的确定答案。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