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任何工作,都不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好比下棋,开局就要立足全局、谋定而后动,而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一子一隅去争夺。跳出问题看问题,就要在思考中干事、在干事中思考,防止问题变难题。
我们常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是有效推进工作的重要方法。然而,如果遇到问题,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容易治标不治本;如果只注重解决眼前问题,对事物发展趋势预估不足,导致老问题刚解决,新问题又产生,就会陷入不断“打补丁”的窘境。表面看,这些都是因为视野不够宽广造成的,实则是对问题不求甚解的思维惰性在作怪。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思考、理清思路,才能把握全局,获得主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避免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就要从问题中跳出来。只有对问题全面考量,才能“备预不虞”,拿出应对之策。无论是在完善基层治理中,还是在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根源。既要横向看,弄清某一问题与其他问题间的联系,也要纵向看,将解决显性问题与潜在问题统筹起来,这样,再复杂的问题处理起来也能有条不紊。
避免被问题牵着鼻子走,还要善于总结。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总结的过程,也是不断思考分析的过程,能够提升认识,获得新的启示。为什么有的人在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时,容易手忙脚乱、不知从何下手,而有的人则能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很多时候,就差在总结上。尤其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不注重思考总结,只为完成任务机械做事,是很难提高能力水平的。把每次解决问题都当作学习进步的机会,像竹子似的,过一段就做一个“小节”,找找处理问题中的不足,想想再遇到类似问题如何改进,通过对比个例发掘“特殊性”背后的共性和规律。有了“日拱一卒”的积累,遇到新问题才能触类旁通,避免因被问题支配而疲于应付。
能力本领都是在与问题的“博弈”中磨炼出来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观能动性越强,越能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