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敢于斗争,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概括出的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为全体党员干部强化自身建设、提升自我修为提出了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永葆斗争精神,争做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的时代青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斗争史。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能够在一次次险境中突出重围,在一次次挫折中奋起直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谱写出一部开天辟地的革命史、改天换地的建设史、翻天覆地的改革史、惊天动地的发展史,其根本原因在于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胆魄和风骨。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敢于斗争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的优良传统。无论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爱国青年夏明翰还是“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庆油田”的王进喜,无论是“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焦裕禄还是老骥伏枥,誓把荒山变绿洲的杨善洲……他们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用行动乃至生命生动地诠释了无私亦无畏的斗争精神。正是这份斗争精神成为共产党人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
历经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无数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国共产党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党才能从稚嫩走向成熟,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党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才能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越来越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古往今来无数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警世格言。揆诸当下,像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不少党员干部在承平日久的工作生活中思想出现了懈怠,丧失了革命斗志,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无所作为,躲在“安乐窝”里当起了“太平官”,过起了舒坦日子。这样的“太平官”不仅影响着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长此以往,也必然会腐蚀败坏党内风气,影响党的执政根基。
逆水行舟,一篱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须臾不可放松。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品质,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中涵养“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气魄,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斗争意志,锤炼“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斗争本领,不惧困难、向险而行,推动党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