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各级各地要厚培“不敢腐”的土壤、缩紧“不能腐”的空间、营造“不想腐”的氛围,让“腐败因子”无所遁形,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利剑高悬,厚培“不敢腐”的政治生态土壤。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得到有效巩固,但腐败问题具有复杂性、反复性、长期性,各类腐败问题依然时有发生。反腐败斗争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各级各地在反腐败斗争中要把“严”的基调贯穿始终,不能心慈手软、等闲视之,而是要响鼓重锤。重点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既要“打老虎”,又要“拍苍蝇”,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严肃查处惩治各类腐败问题,让违法乱纪之人付出代价,让心存侥幸,在党纪国法边缘试探之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真正形成利剑高悬的强大威慑,构建海晏河清、清朗清明的政治生态。
制度通电,缩紧“不能腐”的权利生存空间。腐败实质上是公权滥用,以权谋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党员理想信念滑坡;另一方面也归咎于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或者执行不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不执行或执行不彻底也难成方圆。各级各地要加强制度建设,织密制度的笼子,坚持用刚性、可行的制度规范管权管事管人,压缩干部“乱伸手”的空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推动制度建设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覆盖”,形成常态化体制机制。下硬茬、出重拳,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处置违法乱纪之人,让别有用心之人无可乘之机,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干部管理中存在的“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问题,让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生威的“高压线”,全方位筑牢拒腐防变的制度防线。
人心思廉,营造“不想腐”的廉洁文化氛围。公生明,廉生威。明代汪天锡在《官箴集要》中写道,“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意在强调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重要性。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立身立德之本,是作为一名好干部的必然要求和最起码标准。各级各地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让腐败问题止于未发、禁于未萌。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约谈提醒,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思廉明志、廉以养德、以廉治家,推动廉政文化入眼、入脑、入心,让廉洁价值观在润物细无声中固化下来,成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