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干部是锻炼出来的,也是组织关心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敢于担当,干部才会有底气。组织部门作为党管干部的重要职能部门,一定要勇于为敢担当、善作为的好干部提供组织担当,大力选拔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激发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形成组织理直气壮为干部担当、干部放心大胆为事业担当的良好机制和浓厚氛围。
立足“斗争一线”识干部,使吃苦者吃香。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大胆起用担当实干者,担当实干就会蔚然成风。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事业为上、注重公道正派,严把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严格落实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条件、程序。牢固树立注重基层、注重实践、讲担当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以此引领正确的干事创业方向。要聚焦育才视野,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和选拔使用干部的主阵地,健全基层干部流动机制,逐步形成干部向一线输送、在一线锻炼、从一线选拔的成长链。通过树立先进典型,采取线上积极宣传、线下集中学习的方式,提高干部关于一线工作实绩与提拔重用“强关联”意识,旗帜鲜明地优待吃苦干部。只有不断把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进各级领导干部队伍,用多个实例来彰显用人导向,才能促进全领域干部队伍形成主动深入一线真抓实干的创业氛围,真正使吃苦者吃香、后进者思齐。
杜绝“有色眼镜”看干部,让担当者无畏。新时代新征程,需要一大批改革先锋冲锋陷阵,组织部门要当好“担当者”的坚强后盾。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就是要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过程中,因非主观故意未能实现预期目标行为免除责任或从轻处理,鼓励干部改革创新,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不让干事者受委屈、不让改革者背包袱。因此,要正确区分失误与失职、敢为与乱为,划清负责与懈怠、为公与徇私的界限,结合动机态度、客观条件、程序方法、性质程度、后果影响等综合因素,对干部的失误进行客观分析,着力保护改革者、鼓励探索者、宽容失误者。同时,要结合干部考察,把容错纠错作为保护干事创业积极性的“金钟罩”、激励干部锐意改革创新的“定心丸”,对选任对象在之前干事创业中所犯的非原则性、非主观故意错误进行“归零”化对待,不影响干部的提拔重用,旗帜鲜明为创新者容、为担当者容、为实干者容,真正让吃苦者不吃亏、流汗者不流泪、担当者不担心。
坚持“公正尺子”量干部,促有为者有位。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将实干实绩作为衡量“尺子”,制定切合实际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让“干将”“闯将”“猛将”脱颖而出。因此,要打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组合拳”,为干事者“戴红花”、给担当者“开绿灯”、让庸懒者“腾板凳”。打破“能上不能下”的惯性思维,构建考核评价结果与干部选任、奖惩和问责相互联动的机制,将干部担当作为情况作为巡察、督查重要内容,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年度考核以及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考核问效倒逼干部奋勇争先、主动作为,达到“激浊才能扬清”的效果。对那些个性鲜明、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要大胆使用,对那些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要打破常规使用,必要时可破格或越级提拔使用。要注重选拔艰苦地区、困难地方努力工作、业绩突出的干部,注重选拔长期扎根基层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干部,让有为者有位、让实干者实惠、让吃苦者吃香,形成重实绩、重担当、重基层的选人用人导向。针对干部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懒作为等作风顽疾,持续开展专项整治,给干部履职行为划“红线”、设“雷区”。用“能上能下”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形成崇尚勇于担当、鼓励苦干实干的优良导向,使得“有为者有位,不为者让位”成为一种常态,切实把激励干部的“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出来,把组织的温暖传递到每一名干部的心坎上。
(作者系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