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地方出现“造词式”创新、“复制式”创新、“亮点式”创新等苗头,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忽视实际工作效果和群众需求,增加基层负担,破坏基层政治生态。
创新思路和方法,以此来驱动发展、提升效能,这其实是一种勇于探索、主动作为的表现,值得鼓励和提倡。然而,一些地方伪创新乱象层出不穷,比如,有的工作内容大同小异,只是改个名字、换个概念,常规工作就成了创新做法;有的参照“河长制”“林长制”提法,把“某长制”作为“新思路”,而并未将相关机制办法作适配性调整,如此伪创新在一些地方正成为一种流行病。
从根本上讲,创新的价值在于务实管用,目的在于真正解决问题、提升效能。如果一项工作创新只是在概念上“翻烧饼”、在提法上“套模板”、在形式上“玩花样”,给不变的工作穿上善变的“外衣”,则创新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效与现实意义,不仅不能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高效率运行,还会滋生恶性竞争和弄虚作假的歪风。
不难发现,一些地方在基层治理上虽有创新之名,却鲜有创新之实,根本原因在于少数干部务虚不务实,一心围着领导转,以“概念创新”换得领导的印象加分,这会让创新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凡此种种的创新,必然变味走调,实不可取。
伪创新歪风当坚决刹住。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中察实情、听实话、问实效,以群众的切实感受来评判创新的真伪,对“基层难操作、群众不认可”的“创新”要敢于撕破面子、堵住口子;要把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能不能优化方法路径、可不可提升效能等标准,作为甄别创新与伪创新的重要指标,着力破解创新华而不实、好看不管用等问题,坚决杜绝缺乏适配性、实用性的创新,让创新宁缺毋滥,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挤掉创新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