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报道,“总结出经验,‘造景’出政绩”成为一些地方的工作惯性和出彩“妙招”,主要聚焦于三个领域,一是机制上的“创新景”,二是点位上的“示范景”,三是沿线上的“脸面景”。“造景”成功后,“经验报给上级,功绩揽在名下”,似乎就大功告成,但这其实是对务实求真和真抓实干的背离,基层党员和群众十分不满。
众所周知,抓典型是一种常用的工作方法,通过培植典型、立起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励见贤思齐,有助于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工作提升。但“造景”式的政绩工程是一种不良倾向。干出汗花,不如笔下生花;熬出泪花,不如舌灿莲花,领导干部错位的政绩观,完全可能带偏重实干、讲实效的节奏。
把有限的资源聚到一起,通过树立典型带动全局工作未尝不可。但尽全镇,甚至全县的物力财力,打造一个“脸面光,里子差”的“盆景”,一些所谓的“示范村”纯粹靠行政资源堆起来,一些数百口人的小村庄就要投入数百万元、上千万元的财政资金,最终搭起光鲜亮丽的“空架子”,却没有发展壮大的“实底子”。
根据一个镇、一个县的资源禀赋,为全体村民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让全镇甚至全县的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确实要下一番功夫。真抓实干见效慢,聚力造景功绩显,一些地方基层热衷“造景”,是典型的“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投上所好、急功近利的表现。
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受制于考核规则、评选要求、支持标准的被动“造景”,不“造景”,无法评优评先,无法争取资源;另一方面,是好大喜功、升职进步、讨好上级的主动“造景”。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热衷于“造景”出政绩,往往都逃不过“人走茶凉”的结局。基层工作的科学性、连续性、稳定性因错误的政绩观受到干扰,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希望各地强化监督考核,注重治理实效,让“造景”干部没有好日子过,从而倒逼基层干部俯下身子、干出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