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明确要求“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痕迹管理” 因成效明显、运用广泛而著称,是评估基层工作、开展执纪监督、实施问责问效的重要依据,但是一味将大量精力耗费在保留工作痕迹上,管理就会囿于“材料为王”怪圈,陷入“绣花遮瑕”的泥潭。
然而,在基层一些单位工作还没开展多少,记录本中却早已大段铺陈;和群众还没聊上几句,就忙着拍照合影……“痕迹主义”现象愈演愈烈,原本能够保证科学高效的“痕迹管理”变了味,导致出现了一切工作必须面面俱到留有痕迹、一切以痕迹为中心、为了留痕而疯狂开启打印装订“编材料”的模式,给基层带来了严重的财力和人力负担,广大基层干部对此也是啧啧有烦言。
“人不明于急务,而从事于多务、他务、奇务者,穷困灾厄及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层之所以勤于留痕,热衷于“编造台账应对检查,摆块牌子做个样子”,症结看似出在下面,实则根子还是在上面。破除基层“痕迹主义”顽疾,绝不能只给基层“开处方”,而应深入一线“望闻问切”,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脱实向虚”的不良风气。
轻留痕,重实绩,坚决摒弃以痕迹为导向的错误观念。工作不是为了“有痕”而“绣”,而是为“实”而做。以建立规范、严格的考评机制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尺,按照能量化则量化,能整合则整合,能优化则优化的思路,实行总量控制,严格审批报备,纠正阵仗声势大、层层听汇报、大量索要台账资料等做法,提倡直奔现场、当面问计的考核方式。事实证明,只有从会议记录、总结材料、各类表格等基层“痛点”入手,才能真正压缩“痕迹材料”、消除“过度包装”、杜绝事事留痕,牢固树立起“轻留痕、重实绩”的鲜明导向。
督关键,看实效,坚决避免以痕迹为基础的督查方式。督导检查是保证上级决策意图在基层落实的重要手段,但工作督导必须要督在关键、査在要害、靠在实处,一切从基层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基层干部实际承受能力,避免各种检查过多、评比过滥,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干部放开干事创业手脚,更好担当作为、造福群众,努力实现推动工作和为基层减负的“双丰收”。
抓兑现,重实干,坚决杜绝以痕迹为形象的工作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是衡量一名党员干部作风和形象的唯一标准,“踏石”和“抓铁”就是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要发扬奋进的精气神、锻造过硬的工作作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自觉防范“痕迹主义”“消极应付”和“面子工程”,严防过度留痕成为横亘在干群间的“事务堡垒”。要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端正事业观、价值观、政绩观,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为民解难事上,提升基层战斗力上,在新征程上不断书写新的璀璨篇章。
(作者系榆林市榆阳区煤炭计量稽查大队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