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调研时强调,党没有自己的利益,党的领导干部更不应该有自己的私利,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为政之本在为民,必须答好为民办事这道必答题,怀着感情听民意、扛着责任纾民困、带着目标解民忧,努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脚底沾泥,心中有底。走进基层一线,与群众深入交流,才能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深入不到群众中去,听不到群众心声,收集不到群众意见,就不清楚群众的真实想法,不明白群众的所需所困所惑,工作自然就点不准穴位、抓不住重点。既要深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怀着敬民之心、忧民之情,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到田间地头坐得住,始终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与群众交流、唠嗑,在日常交往中将群众所忧所盼收入囊中,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现实中,与群众“幸福指数”密切相关的往往是诸如垃圾分类督导、小区环境整治、公共设施维护、邻里纠纷调解等生活琐事,这些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实则是为民服务的大事。要把精力用在为民办事上,不能装装样子、摆摆架子,而是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把群众冷暖安危放在心头最高位置。要牢记责任二字重千钧,多思民生之忧、常谋民生之利、勤解民生之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践责于行,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刷新群众“幸福指数”。
群众满意是对工作成效的最高褒奖,也是衡量工作好坏的价值标杆。焦裕禄心里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廖俊波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赢得了群众的拥护与爱戴。人民群众满不满意、认不认可,不能看讲了多少话、发了多少文件,而要看群众获得了多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要聚焦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工作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既做显功、也做潜功,不慕虚荣、不务虚功,多行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之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