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如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是关键。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信号再次释放,彰显了国家对农民的关心重视,给种粮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千百年来,农事最辛劳,农民最辛苦。亿万农民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守护着一代代人的丰衣足食,为百姓筑牢大国粮仓。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谁来种地”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增投入、强扶持,一系列真金白银惠农政策综合发力,千方百计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据统计,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安排24975.47亿元,较2020年增长4.5%。好政策不断落地田野,让农业越来越有奔头、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事实上,农民愿不愿意种粮、愿意种多少粮,归根结底要看种粮能给农民带来多少收益。只有政策的“底”托得牢、市场之“手”用得好,让农民种粮有支持、卖粮有保障,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民种粮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大国粮仓也才能越筑越牢。
政策给力,让农民种粮不吃亏。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加之洪涝、干旱、霜冻等往往会给粮食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为种粮农民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保障,让从前的“靠天吃饭”变为“旱涝保收”,才能消除农民后顾之忧,让农民敢种粮、种好粮。要打好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扶持政策“组合拳”,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支持保护,让更多农户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红利。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
经营增效,让农民种粮多得利。做好从“保成本”迈向“增收入”的富农大文章,才能让越来越多农民乐意种地。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变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为“抱团致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要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打通服务种粮农户“最后一公里”,通过订单粮食、土地托管、土地流转等方式,让农民种地更加省心、省钱、省力;要创新粮食产销区合作机制,做好粮食产业化经营的“下半篇”文章,通过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多渠道鼓起农民腰包,以新产业新业态助力富农之路越走越宽。
技术护航,让农民种粮有底气。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要向技术要产量,通过引进机械化、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变会种地为“慧”种地,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广大农技人员要深入生产一线,面对面、手把手向农民送技术、送指导、送服务,确保新品种、新农艺及时送达田间地头,成为农民种地好帮手。要给予农民更高的社会地位,既要加大对种粮大户的奖励力度,让会种田的人尝到甜头,还要打破乡村人才发展瓶颈,激励更多农民走向“种地有证书、技术有职称”的职业发展道路,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大显身手。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稳粮就是要稳住种粮人的心。只有让农民种粮有收益、生产有奔头,才能继续巩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好形势,让14亿多人口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