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虎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广西南宁将县市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纪委书记(纪检监察组组长)的电话号码向社会公开。近年来,一些地方官员以公开自己手机号码的方式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颇受关注。(见2月8日中国新闻网)
实事求是地说,领导干部公布手机号,本不算什么新鲜事,但一个省会城市的党政一把手带头公布手机号的情况确实还不多见,这样的勇气和担当值得点赞。
领导干部公开自己的电话号码,从态度上说,有勇气、接地气,是领导干部愿意聆听民意、敢于面对问题、勇于啃“硬骨头”的担当;从效果上看,拆掉了隔在官民之间的“墙”,畅通了群众直接反映诉求的渠道,促使政府公职人员更好地履行职责,从而促进政府部门运作效率的提高,一些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速度和效率也将有望提高。比如,一些需要主要领导干部直接解决的问题,去除了层层传达的隔阂,节约了时间,有利于问题的早日解决,并以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构建起强大的政府公信力。
但点赞之后,也不妨多些思考。网友们为何支持领导干部公开手机号码?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民众希望与领导干部之间消除隔阂、拉近距离,希望诉求表达、权益保障的渠道畅通,希望问题的反映和解决便捷高效。
相对于号码公开本身,如何能够让政策有效落实则更为迫切。毕竟,领导干部也有日常工作要做,也同样需要必要的休息时间,“7×24”小时的在线服务也不现实。同时,领导干部接收到的信息和诉求,如何进行筛选、处理并落地实施?又如何避免公开了联系方式被骚扰,导致正常的情况反映反而被耽搁?这些显然也需要更细致的安排。
当地领导干部为民办事的热情和决心值得肯定。除了公布电话外,互联网时代下,拉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还有许多新方式。线对线、点对点的在线咨询、业务办理等形式,既让政府与群众间的距离近了,也让办事更加便利化、高效化。“最多跑一次”需要用一整套制度和框架来推进实施。
笔者相信,不管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只要为人民服务的初衷不改,一座架设在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就会越来越坚固、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