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各类考核如期而至。考核是推动工作、检验成效的重要手段。但一些地方在考核的过程中,存在“搭车”“擦边”“注水”等问题,不论什么工作动辄以“纳入考核”来推动,甚至以考核的名义推责、甩锅,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的同时,也让考核走了形、变了样。
考核不是“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考核工作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和实用性,考核体系的建立和考核指标的设置,都需要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才能确保符合实际、行之有效。如果总是把“纳入考核”作为推动工作的“前置”要求,让考核粗化、泛化的同时,也会加剧基层的负担。开展考核,要多在考核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上下功夫,把“指挥棒”舞得更活,把“风向标”树得更牢,让考核在推进工作开展、强化工作监督、检验工作成绩等方面起到关键性、决定性作用。
传导工作压力、推动工作落实,与其用“纳入考核”来“强行”要求,不如多在细化工作要求、强化工作指导、健全过程管理等方面多谋划。对一些日常性、事务性的工作事项,要严在日常、管在经常,避免笼而统之地成为考核内容,造成“事事留痕”的不良现象;对一些重在过程管理的工作,要用悉心指导、跟踪督办来代替只看结果的“盲目”考核,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回应、研究解决,对工作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让工作有序推进、落地落实;对存在关联性或性质相同的工作,要做好统筹实施,避免重复设置考核指标、反复开展考核,有效减少基层的压力和负担。
对确实需要纳入年度考核的工作事项,应及时制定考核方案、确立考核指标、明确考核要求,有计划地统筹到年度考核之中,避免“各自为政”;对一些具有阶段性特征的重点工作,要结合工作特点细化考核指标,建立差异化考核体系,适时开展专项考核或绩效评估,避免久拖不决。要坚持以正确的考核观带动形成正确的政绩观,做好考核的“全周期管理”,挤掉“水分”、提炼“干货”,才能让考核结果经得起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