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篇深度好文,来不及看怎么办?先收藏了再说。习惯了在社交平台上碎片化阅读的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收藏经历。时间一长,收藏夹里全是没读完的文章。网友们戏称这一行为是“意念学习”,总感觉只要链接在手,就有下次再仔细阅读的可能性。为了纠正这种错觉,豆瓣网友建立了“收藏夹不吃灰”小组,打卡督促自己定期整理收藏夹,激活被尘埃掩埋的“宝藏”。(据12月20日《扬子晚报》)
在媒体专业领域里,“一键收藏”但却不会“回看”的行为,有一个专有名字叫“社交媒体数字囤积”。“收藏夹不吃灰”小组因为话题新鲜,吸引了一群专业研究生的进驻。来自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在小组里发起了调查,并晒出了数据:一项调查显示,2000名受访者中有52%的人从未从自己的设备中删除任何文件和应用程序,有41%的人会尽最大可能避免从自己的设备中删除图片和视频,如果不得不删除,78%的人会选择将文件转移到另一台设备。这种现象被称为“数字囤积”——积累大量的数字项目但很少会删除它们,导致很多人的设备不堪重负。
事实上,在如今这样一个知识焦虑的时代,符号化的收藏方式已经不知不觉定义了我们的生活,需要“掸灰”的远不止收藏夹。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人走向社会之初曾经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囤积”了不少想法:等过了年、等考完试、等这件事完了……然而,却迟迟不见行动,生活依旧照着原来的轨迹前行。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蝜蝂传》中写道:“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这篇寓言小品,寓意深刻,至今仍具警示意义。现实中,一些人患上了欲望“囤积症”,累身累心,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2021年已经进入最后的倒计时。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让我们用好“掸灰”哲学,以新面貌、新状态看待得失、宠辱、进退,既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善于“减负”“清零”,勇敢地向各种形式的“囤积障碍”说不,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向着充满希望的2022年阔步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