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优化技能人才“生态圈”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1-12-17 10:37 作者:谭用发

  人社部去年公布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冶炼工程技术人员、铸造工、金属热处理工等岗位纷纷挤进榜单。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生产中的深度应用,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要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让学生充分就业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山东等地一些职业学校招生报名火爆,一些高分学生主动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学习技术技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仅就业率高,而且就业质量也比较好,有的学生甚至还没毕业,就被一些知名企业“预定”了。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办职业学校最大的难关,就是学生出路。无论学校办得那么好,要是第一班毕业生没有出路,以后招生就困难了。万一第二班再没有出路,从此没有人上门了。”出口畅,入口旺。要把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培养更多专业精、本领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

  着力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狠下功夫。被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秘密武器”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最值得学习借鉴的便是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中向对口产业输送人才的各类“订单班”很受欢迎,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更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青睐和好评。实践表明,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着力破解企业招不到人、学生就不了业的结构性难题,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循环。

  注重立德树人,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从焊造我国首个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密封舱体的高级技师郑兴,到凭借惊人毅力战胜伤病重返岗位的车工技能专家王尚典,再到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曾正超,高超精湛的技术背后,更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和敬业守责、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积极引导广大技能人才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培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互助合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

  (作者系安徽省委组织部原部务会成员、副巡视员)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